当时在供销合作社各个门市部的供销部库存的商品按销售价计总额进行核算。这不仅是核算方法,也是商品管理责任制。所以每个月底或月初都要关门点货盘存,少则一两天,年中、年底时弄不好就要关门两三天。
我刚去参加点货盘存时,只是帮帮他们核对库存账或对应账目核对商品数量,再调整核对库存账。最后汇总所有库存商品售价总额,与会计对账。如短款数量大要再次核对,如长款也要设法找出原因。长款即点货盘存后的全部商品总金额比账面金额要多,短款即盘存后的商品总金额比账面金额要少。参加了门市部大半年的点货盘存后,我发现食品组总是短款,但金额不太大,也就一两百元。纺织组长款月份多,短款月份少。
又到了月底该点货盘存的日子,老张头说:“这个月咱爷俩去三村供销部点货吧。那儿的主任老徐可是个解放前就在供销合作社干的老供销了,肚子里可有货。”
三村供销部与门市部一样,也分为纺织五金和食品百货两个营业组。由于三村人口多、收入高些,每月商品销售量要比二村多近40%。商品库存量也差不多。可点货盘存的速度要快很多,准备半天点货,用半天加一晚至九点做完,第二天汇总对账。下午就可以开始营业。点货盘存结果也是纺织组长款,食品组短款。但每月的长款短款量不大,变化也不大。
我问老徐:“你们点货好快啊,一天半就能点完有啥诀窍呢?”
老徐说:“没啥诀窍的。就是咱们多年来在仓库里实行商品定位定量卡片管理,营业室商品定量摆放。基本上每天保持营业前商品账物相符已成习惯。所以准备工作做好了,点货就快。只要把库存卡片一核对,把应时销量大的商品抽查一部分,再把营业室的商品一点就得。”
我问:“门市部和这里的纺织五金组都长款,有什么原因吗?说是买布多了就长款,是真的吗?”
老徐答:“如果把住了进货验货关,控制减少商品损耗,一般来说不管卖什么都应该长些款,天天有四舍五入嘛。当然老虎也有打盹的时候,谁也难免出差错,毕竟大多都是一秤进百秤出的小生意,偶尔出现金额不太大的短款也很正常。”
“各种棉布和化纤布是每年春秋换季时销量最大的商品。你知道布匹从县百货站进来都是一大件、一大件包装的,一大件布的总量一般在450米到480米不等,约有十来卷布。每次在上柜台销售前都要将布匹打开,把每一卷布绕到木制的布板上才摆上柜台销售。一般的商家都会有意识地将布一边用劲拉伸后一边绕的,这样一拉伸布的长度就会有些增加。老百姓买布习惯按市尺不按米,那每一米换算为三尺也是有些余富的。还有南方来的货,如上海等地纺织厂在布匹出厂计量时每一卷布一般会余富30公分左右。而北方的货,如天津、沈阳的纺织厂就会余富40公分以上。最关键的是在销售布匹丈量时不能尺窝顶尺窝地量布,应在丈量时每一尺适当留有余地。最好能按米计量划线销售布匹,那就公平交易了。这些事老百姓都不了解的,一旦发现短尺总以为棉布太能缩水了。”
晚上老徐和我都上老张头家喝酒吃饺子。老张头问老徐:“与咱们这杭州小伙聊得咋样?”老徐回答说:“还行。”老张头又问我,我回答说:“老徐告诉我,不怕不卖钱,就怕货不全。”老张头高兴地跟老徐碰杯喝了一大口酒。
一直到第二年上半年,我才将头村供销部和新富供销部都跑到。新富供销部的张恩华老汉从解放初期就在供销合作社干,也是个老把式了。记得在新富点货最快,点了一整天就完事。几次点货也都正常,也没有什么积压商品,每次都是少量长款。时间长了我们熟悉起来,张老汉就跟我叨咕起许多从商之道的俗语,如“和气能生财,强横客不来”,还有“饭碗边的饭吃不饱,眼面前的钱揣不得”,“家家买烧酒,不漏是好手”等。
那天新富大队杀羊给张老汉送去了一条羊腿,张老汉非要亲手做个拿手的葱爆羊肉,跟我喝一盅。
酒过三巡张老汉的话就多了起来。他说:“干了一辈子供销就凭两个字——良心。供销社的买卖都在天高皇帝远的地方,大多数门店都是‘二人转’或‘三人抬’,做生意全凭良心。其实你做买卖玩儿的那些猫腻,老百姓没有不知道的。有时不点穿还不是给你面子?你昧良心不怕得罪老百姓,老百姓可是怕得罪你呢。要是真到那个份儿上,你的买卖也就做到头了。”
回顾这些往事,我不由得就会想起“子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尽管是有些拔高,但这些“老供销”也算是按基本操守在努力做事做人的。
(作者八股,曾在黑龙江省同江县插队和工作9年,其中在三村供销合作社度过5年。现已退休,居浙江杭州。
作者博客:http://blog.sina.com.cn/u/17433355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