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农信积极创新产品服务,努力加大信贷投放,不断探索支持“三农”新路径,持续提升风险管控能力,初步探索出多层次、多品种、广覆盖服务“三农”的“河北样本”。
2011年是河北省农村信用社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这一年,全省农村信用社以县级农信联社的农商行和股份制“双改”工作为抓手,加快建立现代金融企业制度,实现了“凤凰涅磐”式的变革。在此基础上,河北农信积极创新产品服务,努力加大信贷投放,不断探索支持“三农”新路径,持续提升风险管控能力,初步探索出多层次、多品种、广覆盖服务“三农”的“河北样本”。
加快发展步伐
河北省农信社准确把握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的新变化,坚持“立足‘三农’、面向县域(社区)、服务中小企业”的市场定位,围绕加快改制和跨越发展双重任务,着力深化改革,有效防控风险,提高服务水平,强化科学管理,努力把河北农信打造成服务“三农”、充满活力的社区型现代农村银行。截至2011年末,全省各项存款余额5678亿元,比年初增加787.2亿元,增长16.09%,同比增长107.4亿元;各项贷款余额3619.9亿元,比年初增加486.3亿元,增长15.52%。实现利润总额59.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18.8亿元,增长45.6%。
改进金融服务
河北省农信社积极改进“三农”金融服务,努力成为支农支小排头兵,不断助推县域经济发展,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截至2011年12月末,全省涉农贷款余额3065.2亿元,比年初增加449.9亿元,涉农贷款占比为84.67%,高于全部贷款增速1.68个百分点。
为“米袋子”、“菜篮子”提供金融支持。在支持粮食生产方面,河北省农信社积极安排“三秋”信贷投放,支持辖区农户秋收、秋耕、秋种,重点支持种植大户、农资购销、农资设备购置以及蔬菜生产等。在支持“菜篮子”工程方面,三项举措助推全省蔬菜产业提档升级:一是突出工作重点,集中力量扶持河北省政府确定的15个蔬菜产业示范县(市、区);二是利用批发市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全面开展信用共同体建设,推行“批量授信”工作,切实解决农户贷款难问题;三是在批发市场、专业村加快自主设备布放,实现蔬菜商户即时收付货款、卡卡转账、余额查询、跨行汇款等功能,为广大农民提供安全、便捷的支付服务。截至2011年末,蔬菜产业贷款余额86.52亿元,辐射带动农户165574户。
支持县域优质骨干中小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积极选择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科技含量高、产业升级快的企业优先支持;积极支持县域经济特色产业集群做强、做大,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产品需求面广、市场竞争能力强、成长性好的中小企业,提供适应其资金需求特点的信贷产品。截至2011年末,支持县域中小企业71998家,全省中小企业贷款余额2183.8亿元,比年初增加391.5亿元,增长21.8%。其中,小企业贷款余额1855.2亿元,比年初增加375.6亿元,增长25.39%,高于贷款增速9.87个百分点。
多渠道金融创新
近年来,河北省农村信用社从产品创新、服务创新等方面入手,不断提升发展质量和水平。从2010年7月开始,全省农村信用社深入开展以“四进三送”(进农户、进社区、进基地、进企业,送信用、送产品、送服务)为主要内容的“农信进万家”活动,全面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的创新。通过建立“农信进万家”活动长效机制,带动信贷支农工作不断得到提升,切实解决贷款难和农村信用社金融服务不足问题,密切了社农“鱼水深情”,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
全力推进“农信村村通”工程。“农信村村通”工程是农村信用社依托现代技术和产品优势,采用“特约农户”方式,通过EPOS设备,将物理网点与虚拟网点结合起来,将柜面服务与自助服务结合起来,形成一个立体化、全方位,不受时空限制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解决广大农村居民的查询、缴费、小额存取现等金融服务问题。
不断加大金融产品创新力度,全面提升农信社经营活力和市场竞争力。河北省农信社坚持“针对性、多样性、安全性”,共梳理开发了两个大类、10个系列、52个信贷产品。着力满足符合“三农”实际特点的金融服务需求,拓宽了金融服务范围,合理运用多样化的金融工具管理和分散农业行业风险。
深化金融改革
河北省农村信用社根据河北省委省政府对农村金融改革工作的总体部署,按照河北省联社确定的“全面启动、环京先行、以点带面、加快推进”改革工作规划,以环首都经济圈的12家县级农信联社改制为突破口,加快推进县级农信联社的农商行和股份制“双改”步伐,确保实现20家、力争30家左右的县级农信联社改制为农商行。
加快发展,全面提升农信社市场竞争能力。全力支持地方经济发展,主动对接河北省委省政府“一圈、一带、一区、一批”发展战略,大力支持发展观光农业基地、绿色有机蔬菜基地、现代农业示范基地、红色文化旅游基地以及新兴产业带、滨海旅游带等建设,大力支持大型企业集团的上下游链条合作企业、相关配套中小企业的发展。
创新机制,有效激发县级农信联社为主体的经营活力。健全和完善绩效考核激励机制,建立“以效益为核心、以价值创造为目标,联绩计酬到人”的新绩效考核机制。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省、市两级的行业管理机制,全力推进县级农信联社进一步转换职能,发挥好县级农信联社的经营主体作用。
防控风险,积极构建科学有效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坚持防控风险与业务发展并重,牢固树立合规理念,培育“规范、谨慎、诚信、严格”的合规文化;着力抓好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和科技风险等重点和薄弱环节的风险防控,完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管理制度和信息安全系统的建设;建立健全岗位自我约束、业务流程制约、内部审计稽核、业务条线监督的全面风险管理机制,为健康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履行服务职能
自河北省联社提出“奋战一年半,形象大变样”的目标以来,截至2011年7月末,全省已有659家营业网点完成了标准化建设,做到了营业网点内外干净、整洁、明亮、规范,实现了网点形象明显改观。
36个乡镇告别金融服务空白历史,实现金融服务全覆盖。河北农信社对符合建点条件的乡镇,将原迁走的营业网点迁回原址或新建营业网点;对不符合设立信用社网点要求的乡镇,由临近的信用社网点提供金融服务,或设立“便民服务站”,通过“定时定点服务”的方式,努力提高农村金融服务的便捷性、普惠性。截至目前,全省农村信用社解决了7市24县36个乡镇的金融机构空白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