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桃大王”林亚军
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多伦县诺尔镇富泉村农民林亚军的大棚里,满棚的桃花竞相开放,娇艳欲滴,花香四溢,成群的蜜蜂穿行其中,形成了一幅春天里迷人的画卷。
林亚军原是多伦县大仓乡水泉村三组的农民,一家4口人,过去也和其他农民一样忙着种地和放牧,一年下来收入4000多元。2000年县政府实施生态移民工程后,林亚军一家搬迁到了诺尔镇富泉村,住进了3间宽敞明亮的砖瓦房。村里分给了林亚军8亩地和一个大棚,一家人从此开始了新的生活。
起初,林亚军采用的是以前传统的耕作方式,把8亩地种上了小麦,大棚里种上蔬菜,但收入一直不理想。退耕还林工程启动后,林亚军看到村民们培育山杏苗、杨树苗,也学着育苗,家里一年下来收入7000多元。
2001年,多伦县农业部门的干部到山东去考察科技项目,回来后经过研究,把林亚军的大棚确定为油桃种植试点。但由于林亚军不懂种植技术,他种植的油桃尽管长势不错,可是光开花不结果,这可急坏了林亚军夫妇。妻子郑凤莲一个劲儿地埋怨他,“你不懂技术就不要种了!”还有一些村民也在他面前叨叨,种种地就行了,非要搞什么新鲜玩意儿。但林亚军不为所动,他铁了心种油桃,并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搞成功。
2002年,林亚军自费到山东、唐山等地实地考察,系统地学习了油桃种植技术。回来后,他一边研究技术,一边尝试着种植。就这样,林亚军硬是凭着一股钻劲儿,掌握了一套高寒地区油桃栽培技术。他种植的油桃当年就见到效益了,一棚产桃500公斤,收入近1万元。家人的脸庞又挂上了久违的笑容。
为了扩大油桃种植规模,两年后,林亚军又自筹资金16万元,新建了标准化大棚4座。到目前为止,他已经发展了7座油桃大棚,面积达4000平方米。由于林亚军培育出的油桃天然、绿色,果实色泽鲜艳,口感好,得到了越来越多消费者的青睐。
林亚军瞅准机会搞起了自采果园,慕名前来采摘的游客络绎不绝。许多专门从县城周边地区赶来采摘油桃的消费者好评不断:“早听说多伦县富泉村的油桃好吃,这次来确实不虚此行。最主要是能自己亲手采摘,尤其是在北方的冬天,置身于绿色之中,体验收获的快乐,让人感觉真正是回归到了大自然。”
为了一个梦想和信念,林亚军付出了许多的艰辛。然而一分耕耘,必定有一分收获。几年来,林亚军共培育出桃5万多公斤、种苗2万株、盆景700盆,每年收入可达16万元。2010年6月,林亚军注册成立了多伦县富泉村油桃种植专业合作社。
太仆寺旗林海公司于2010年6月加入多伦县富泉村油桃种植专业合作社,林亚军负责提供种苗和技术。2011年,该公司种植的一个大棚便产桃达500多公斤。多伦县蔡木山乡白城子村会员王志明2011年3月加入了林亚军的专业合作社,种了两棚油桃。谈到这两棚油桃,王志明很是期待,“我计划7月份旅游旺季的时候让油桃上市,预计两棚桃能收入6万元。”
林亚军认为,要想把一个产业搞好,就得满足各类人群的需要。他不仅栽植油桃,还种植了水蜜桃、毛桃等其他6个品种,以满足市场的多元化需要。现在,林亚军正向上级林业部门申请油桃种植专业合作社项目,拟融投资800万元,计划建设高标准温室大棚90座,总经营面积7万平方米。项目达产后,年可销售精品油桃22.5万公斤,种苗5万株,盆景1万盆,年销售收入700万元。林亚军还有一个愿望,他要将北方高寒油桃培育技术进一步向全盟推广,带动更多的农民增收致富。
(左鸿飞)
“香菇第一人”金家美
话说岐耀山下的鸭地坝,有个“80后生”叫金家美,2007年回乡,偏偏相中重庆市云阳县耀灵乡协力村3组那块风水宝地,几经周折,这个金家美硬是从一个黑色大棚开始,发展成为耀灵香菇第一人,不仅自己年增收80万元,还为耀灵乡带出一个香菇产业来,并带动耀灵乡农户实现产值500余万元。
浪费可惜 决心当菌王
今年32岁的金家美,出生在岐耀山下的云阳县耀灵乡柏木村1组。2000年高中毕业的他与大学擦肩而过,因而加入了南下打工的队伍,他辗转走过广东、浙江等地。坚信天无绝人之路的金家美,在江苏省苏州市全城电子有限公司打工期间,由于工作出色,从收入几百元的员工做起,短短两年时间就锻炼成为技术骨干,还被提升为品管课长,月薪达到4000余元。
在一次工友聚会上,偶然认识了一位来苏州市销售香菇的食用菌老板。在宴会上,听到这位老板滔滔不绝地讲起做食用菌的原材料来源,食用菌的市场潜力和发展前途,鼓励在外打工不如自己当老板,这位有着20多年食用菌技术的吴叶乾在酒桌上表态,谁愿意回家发展,他将提供技术和菌种苗。听得金家美心动不止。并当即要下了这位浙江老板吴叶乾联系方式。
当晚,吴叶乾滔滔不绝的讲解,索绕在金家美耳边,眼前浮现的是家乡遍地的原材料,让当地老百姓去把它当作柴火做饭,白白浪费掉,太可惜了。金家美决心回乡发展食用菌,于是掏出手机与吴叶乾联系,谈及回乡当菌王的想法,得到了这位开明老板的支持,并与金家美一同来到云阳县耀灵乡考察。
大胆尝试 购买菌种苗
2007年,金家美怀揣几年的积蓄,回到家乡,马不停蹄地跑遍耀灵乡各村,觉得协力村的鸭地坝水源好,地势平坦,交通便利,适合发展香菇。
农村思想封闭,部分农民听说要种什么菇,开始反对,理由是“农民地当家,全靠粮养家”,当农民失去了种粮食,吃什么。在耀灵乡党委政府的支持、协调下,通过耐心细致做工作,协力村3组的社员同意出租部分土地。为让土地出租户放心出租,金家美预先支付一年的土地租金。
接下来,金家美开始为栽培蘑菇作准备,他与懂技术的吴叶乾跑到浙江去购买了20000元的菌苗。随后,又开始购买粉碎机、装袋机、烘干机等设备。
苦尽甘来 香菇第一人
在搭建菌棚期间,他和吴叶乾不分白天黑夜守候鸭地坝的菌棚内,弯下腰来苦干,按照吴叶乾的现场要求,搭棚,配料、分袋、灭菌、接种、发菌等栽培技术。一干就是两个月多月,有时一天只休息3个小时。
“必须严格按照规程来操作,一点儿都懒不得,手脚必须到位,搞不懂的地方,现场问技术。”金家美说。
功夫不负有心人“报信菇”长了出来,而他也成了村里种出香菇的第一人,引来很多村民观看。居住在附近的陈方太看到眼前这个年轻人真的种出了香菇,眼红地说:“明年我也要种植香菇,希望你不要保守哟。”
在种植香菇的过程中,金家美不是一帆风顺,也有过失败的教训。刚开始接菌种,按照浙江的接种时间,因而延误了避开高温天气,又没有掌握好菌苗所需要的温度和湿度,导致后期接种的菌床没有出菇。豆大的水泡出现在他的嘴角上,但是他并没有气馁,赶紧请教技术员吴叶乾,分析原因,查找病根……最终全部长出了香菇芽。
扩大规模 要做大老板
采访中得知,他从1个大棚扩展到3个大棚,从3个扩展到6个,香菇3万袋发展到10万袋,从10万袋发展到25万袋,从年收入8万元递增到现在的年增收80万元,工人由原来的5人增加到现在的30人。
笔者随着金家美来到香菇基地,看到一袋袋长势喜人鲜香菇、齐全的食用菌栽培配套设施,俨然是一个非常规范化现代农业栽培基地景象。
“2011年我们成立了岐耀山菌业合作社,发展香菇种植户15户,种植香菇50万袋,产值达到500万元。”金家美告诉笔者。
(胡雪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