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8日,四年一度的世界草莓大会在北京市昌平区拉开帷幕。这是第七届世界草莓大会,首次在亚洲举行,此前六届草莓大会均在欧美国家举办。
大会期间,举办了综合展示、学术研讨、产经论坛、技术参观等10项活动,其中学术研讨活动邀请了基本覆盖全球所有草莓产区66个国家和地区的1000余名学术代表参加,伊朗、捷克等16国代表均为首次参会;同时,作为此次大会主体的综合展示活动则分为国际草莓产业展、国际草莓风情展、中国草莓科技展、草莓科普文化展、日光温室草莓产业展五大主题展区,展示总面积超过10万平方米,参展国内外企业200家,还有2012盆草莓限时免费向市民发放等特色活动。
科技之光 照亮草莓
走进草莓产业展的大厅,一种高科技的气息扑面而来,从无土栽培到植物补光灯再到果实成熟后的测量糖分的甜度计,无不体现着现代科技在草莓产业的广泛应用。据了解,本届大会区别于往届的一大创新就是组织了国际草莓产业展,来自世界的草莓产业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集中亮相,共有近200家企业参展,其中国内近150家,涉及19个省市;国际50家,涉及14个国家和地区。
草莓生产中特别是在基地草莓生产中,要提高果实商品率,降低畸形果比例,充分授粉是关键。而出现在产业展的“荷兰熊蜂”正是一大亮点。这些通过科技手段培育繁殖出来的蜜蜂看上去比普通蜜蜂个头大两倍,每分钟可以访花20朵,是普通蜜蜂的4倍;相比普通蜜蜂3次访花才能完成授粉,“荷兰熊蜂”一次访花即可完成,并且授粉可以提高草莓产量达10%以上。据了解,目前有80余箱、上万只“熊蜂”为草莓大会场馆内的草莓授粉,每箱熊蜂负责1000平方米的花粉传播。
记者在展会上了解到,相对传统的草莓土壤栽培管理模式,立体培育模式将成为今后草莓业的一大亮点。相对普通的露地栽培模式,H型、A字型、立柱式、可调节式等各种立体栽培使草莓脱离地面,多层次种植,充分利用温室空间和日光照射,达到增产增收的效果。高架设施栽培的草莓不仅减少与土壤地面的接触,更加干净卫生,同时也可减轻种植人员的劳动强度,省工省力,方便游客观光采摘,有利于推动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
草莓之火 可以燎原
北京昌平区位于北纬40度,这一纬度是国际公认的草莓最佳生产带,美国加州、西班牙安达卢西亚省这些著名草莓产区基本都位于这个区域。
近年来,昌平区利用自己的地理优势,先后建立了中国草莓种质资源基因圃和6000亩种苗繁育基地,加快打造具有国际水准的草莓种业高地,成功获得了“昌平草莓”国家地理标志性产品保护,建设完成了国内首个农资配送体系以及首家草莓医院。同时,引进北京、欧洲草莓研究所等一批农业科技合作项目,吸引世界知名农业科技企业进驻。此外,昌平区还储备国内外草莓品种资源135个、先进栽培模式17种,产业发展水平正在逐步与国际接轨。目前昌平共建成草莓日光温室1万余栋,草莓年产量突破1200万公斤、年收入超过2.4亿元。每栋草莓日光温室可实现年纯利3万元以上,带动3500多户农民增收。
而此次草莓大会的召开,更是带火了昌平草莓。一位采摘园的负责人张女士表示,自从两年前得知昌平要举办草莓大会,她就开始种植草莓,如今已经有了72个温室大棚,收入直线升高。仅草莓大会开幕当天,不到一上午,园子里已接待了近百位采摘客。很多市民表示“除了看展览,最想的还是采摘草莓,尝尝鲜。”据主办方有关负责人预计,2011年—2012年采摘季,昌平接待采摘游客将突破百万。2010年—2011年采摘季,昌平曾接待采摘游客32万人。
背景链接
草莓奥运会
世界草莓大会由国际园艺学会发起,是全球草莓界的最高级别盛会,每四年举办一次,迄今已成功举办了六届。前六届的举办国分别为:意大利、美国、荷兰、芬兰、澳大利亚、西班牙。世界草莓大会是展现世界最新科技前沿成果的学术盛会,也是引领世界草莓产业发展趋势的风向标,具有广泛的国际声誉和影响力,被誉为“草莓界的奥运会”。每一届大会都有力地推动了举办国草莓产业与科技的发展。
世界草莓大会对举办国草莓产业的影响
第一届,1988年,意大利,使意大利自育草莓品种的占有率由不足30%而一跃上升到80%,成为欧洲第二大鲜草莓生产国。
第二届,1992年,美国,促进美国草莓科研与生产的快速发展,并一直保持世界领先水平。
第三届,1996年,荷兰,促进荷兰红花草莓育种和观赏草莓业。
第四届,2000年,芬兰,促进芬兰有机草莓生产和观光采摘业。
第五届,2004年,澳大利亚,使澳大利亚由草莓进口国成为草莓出口国。
第六届,2008年,西班牙,使西班牙成为世界鲜草莓第一大出口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