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星光大道》走出后,6年间,李玉刚的身影先后出现在悉尼歌剧院、维也纳金色大厅、人民大会堂、日本东京的舞台上,他完成了从一个争议不断的草根明星到国际殿堂的华丽转变。2009年他被聘任为中国歌剧舞剧院国家一级演员完成了人生中又一次跳跃。有人说,李玉刚的“绝杀”在于一转身的反差震撼,前一秒是风华绝代美娇娘,后一秒是铮铮铁骨俊男儿;也有人说,李玉刚的走红在于他踩准了公众的心理鼓点,实现潜藏在普通人心中从“草根”到“明星”的励志梦想。今年李玉刚登上了龙年春晚的舞台,他一步步不断进步与跨越,走在实现自己梦想的路上。
“我活不起了吗?”
出生于吉林省四平市公主岭农村,李玉刚难以界定那些年家里的贫困程度,“只知道小伙伴吃好的自己挺嘴馋也吃不上,看同学穿了一件蓝色的运动服,觉得太精神了,也跟家里要,买不起。”“总是不能如愿”成为李玉刚有关“少年时”难以抹去的记忆。
“现在把哥哥嫂子接到北京,尽量对他们好,因为我老觉得有亏欠。”家中的贫困让父母把“翻身”之望寄于“聪明、成绩好”的李玉刚,“为了把我送到市里读书,哥哥姐姐都没了机会。可是生活就像演戏一波三折,你孤注一掷了,它不会给你相应的‘顺心’。”高二那年,李玉刚赶上了大学生不包分配的制改,“家人盘算着分配到个把机关‘得道升天’的想法破灭”。
“从县城回到家,看着父母被生活重压的脸,我问自己‘难道活不起了吗’。”也正是那年,“没有房子少有土地,做点小买卖每见起色就生枝节”的情况恶化为一场“血战”。“父亲出去上货,村里的势力一族带着铁铲、木棒子来打架,我到家的时候,我妈、我哥、我姐全都倒下了,哥被打晕了,我妈胳膊上渗出了血。”李玉刚说,这一次“刻骨铭心的痛”让他有一定要“强大、扛家”的想法。
跑唱江湖的交椅之争
1996年,18岁的李玉刚开始到餐厅当服务员,“给个吃住就行”,抱着从小得到的“唱歌不错”的评价恳求老板唱餐歌,可一遇到“复杂点的歌就跟不上拍儿”,同行竞争之下经常上不了场。在最艰难的时刻,他喝别人剩下的啤酒在零下20多度的夜晚醉倒街头,甚至跳进营口辽河企图一死了之。
而命运流转有时难以解释。1999年经朋友介绍到西安歌舞厅的李玉刚遇上同台女演员“缺阵”,一个人“一会儿男声一会儿女声”唱完了一首《为了谁》,台下的叫好声让李玉刚发现“此路可行”。
“如果我以后有钱了,我要把跑夜场那些年的人和事拍成电影。”李玉刚说,全国跑场的艺人和因此连接的通气网就像一个小社会,冷暖悲喜俱在。“它就像一个江湖,也有江湖地位,唱得好的、火的叫‘嘉宾’,差一点的叫‘歌手’。安排住宿,唱实力和摇滚的‘嘉宾’都住好的,我们住边上;安排出场,‘嘉宾’是主流,我们是‘镶边’”。
李玉刚口中的“我们”正是反串女声的男歌手。“当时在西安最红的是胡文阁,能模仿他的寥寥无几”,可就是那寥寥模仿者的出场费也能达到一场1500元到1800元,“现在想来可笑,那会儿我们就老给人家算钱,出场多少钱,平常花多少,最后剩下多少。”“反串”一场拿上三四百的李玉刚开始“追赶”,“出场费很重要,在哪个位置出场也重要,但是最重要的是你只有做到‘第一’,才能获得尊重。”
身处一个不乏谗言诋毁的圈子,李玉刚提醒自己要“干净”,靠实力得到想要的。“听说谁唱得好,不论给我多少出场费我都放下手头演出,拿着录音机去录,回来反复地听,反复琢磨。”当时红遍京城的“东方斯卡拉”经常汇集全国最有威望的“大嘉宾”,消费再高也没有挡住李玉刚,“是不是我这个行的我都学,比如主持人怎么介绍、串场,女搞笑演员说的段子。”李玉刚说,成捆的录音带自己至今还留着,“如果他们知道我录了、学了这么多,一定会惊讶的。”
一人签约《凡花无界》成就突围
在跑场助唱圈子已鼎鼎大名的李玉刚因“一个误会”走上日后让其成名的《星光大道》。“我认识的一个歌手给我发短信,说一定看电视,今晚我上《星光大道》,还撺掇我,要不要试试。”一直认为自己的表演“上不了电视”的李玉刚敷衍回应了“给我问问也行”,“没想到导演组打来电话让我去北京”。
因《霸王别姬》、《贵妃醉酒》等涉及男旦表演、因“前有梅兰芳、后有李玉刚”的粉丝助威牌而引来巨大争议的李玉刚在产生知名度后迅速落入情绪的低谷。“当你发现没有演出商来找你表演的时候,连你身边的人都开始质疑你是不是有什么问题的时候,非常可怕。”
“当时《星光大道》伴奏乐队的一个老师找到我,问我愿不愿意做场演出,我身边的人都说太扯了,才会几首歌怎么演啊。”当时李玉刚没说什么,第二天自己一人去签约,“我和对方说只要让我唱,我一分钱都不要”,而一分钱没拿的演出正是2007年证明了李玉刚市场号召力的演唱会《凡花无界》。
今天的李玉刚已经从颠沛流离落户国家院团,并登上了悉尼歌剧院、人民大会堂等顶级舞台。李玉刚说,“这些年我一刻都不敢放松,我精细地做好所有上台前和舞台上的准备与表演,我想倚靠的只有业务和口碑。”
终于不用再忍受衣食之虑的李玉刚坦言,“金钱可以带来满足感和自信心”,不过从小节俭而来“物质欲望不强”的他更爱“事业带来的力量感”。对于演完顶级四美,下面还能演什么,如何规划自己的道路,李玉刚说,“每一天每一天,我都不敢有一点儿的放松”,“以后还能做什么,做出来以后,再说吧。”
不求金钱求智慧 学无止境艺更精
在演艺圈,有不少的明星是在抓紧时间走穴、拍广告赚钱。对这一做法,李玉刚却不太认同,他坚信艺人只有不断学习、充电,才不会被淘汰,才会被观众认可。“我喜欢读范曾先生写的关于美学的书,喜欢研究于丹老师的作品。做艺人不能只考虑市场、舆论,如果不以艺术作品为依托也只能成为一时的工具。”
李玉刚说他骨子里就是爱学习,“我会拿出更多的时间来拼命学习,学习时我会有乐趣。我觉得非常紧迫,人要想成功真得靠年龄和时间。有时我想当一个神童一般的人,在30多岁时得到别人60多岁得到的东西,但这是怎么努力都不可能的。有些学识真正悟到要经历很多东西,包括生活、事业、爱情等,都要在磨难之后才会领悟到。”
虽然已是中国歌剧舞剧院一级演员,但面对媒体和“刚丝”,李玉刚却强调对“艺术家”这个称号有些怕。他说,“我是属于有争议性的人物,因为要考虑很多东西,所以我是在观众、专家的考核中一步步前进的。像我跟周涛他们一上台我就紧张,我说千万别称我是艺术家。他们一给我推波助澜,无形之中就会给我带来压力。所以每次我都提醒朋友,千万别太捧我,我上台肯定把演出做好,这就够了!”
(综合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