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12年1月31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2012 如何开展“农业科技促进年”活动?


  要闻

  为贯彻落实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全国农业工作会议精神,农业部决定2012年为“农业科技促进年”,在全国开展农业科技促进年活动。活动以“科技进村入户,助力增产增收”为主题,以促进实现“两个千方百计、两个努力确保”目标为主要任务,深入开展大联合、大协作,推进农业科技快速进村、到社、入户。要求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尤其是种业创新要有新进展,加快农业科技推广尤其是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要有新进展,加快农业人才培育尤其是农村实用人才培养要有新进展。

  2012年政策扫描 

  开展“农业科技促进年”活动

  加快现代农业重大工程项目建设

  推广超级稻1亿亩以上

  稳定发展“菜篮子”产品生产

  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

  推进种业科技创新,发展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

  继续实施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专项

  对各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进行考核评价

  加快农业标准制修订步伐

  推进农业企业“走出去”     

  政策点评 

  农业部部长 韩长赋

  农业科技创新坚持“两个千方百计、两个努力确保”目标不动摇,千方百计使粮食产量稳定在10500亿斤以上、农民收入增幅保持在7.5%以上,努力确保不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和区域性重大动物疫情。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 郑风田

  农业部公开今年粮食产量目标是稳定在10500亿斤以上,农民收入增幅保持在7.5%以上。我认为要实现这两个目标都很难,因为目前粮食生产的资源要素已绷得很紧,在“八连增”的高起点上要稳定发展将十分艰巨。去年下半年以来我国中小企业发展困难增多、出口环境恶化,将导致2012年农民收入增幅可能回落。具体说,影响今年粮食生产的主要问题有,继续扩大种植面积的空间有限,继续提高单产的难度很大,农业生产资料特别是柴油供应和价格今年也可能面临新的问题,还有劳动力价格居高不下,这都可能影响到今年中国粮食生产乃至整个农产品生产。“三农”问题中,农民问题最具有根本性,而农民问题的核心在于切实增加农民收入,惟有农民增收,解决“三农”问题才会有保障。农业部门务必要防止今年粮食生产出现拐点、农民收入出现滑坡。

 

  中国农业科技必须攻克的三道难题

  农业科技为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促进粮食丰收,提高农产品供给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重大贡献。

  然而,直至目前,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只有40%左右,科技进步贡献率只有52%,远低于世界发达国家水平;50%以上的生猪、蛋肉鸡、奶牛良种等依赖进口;同时70%以上的先进农产品加工成套设备依赖进口…… 

  以上三组数据表明,与新时期农业发展面临的形势和承担的任务相比,我国农业科技整体水平和支撑能力仍然不强;与亿万农民的科技需求相比,农业科技服务供给能力仍然不足。专家指出,要进一步提升我国农业科技水平,需要破解体制机制创新、提升农业科技投入、提升农业科技推广能力三道难题。

  体制机制:

  如何改变条块分割现状 

  数据表明,近年来我国支撑现代农业的科技新成果仍然偏少:除了大宗粮棉油等主要农作物育种外,品种自主供给不足;大型机械装备依赖进口,70%以上的先进农产品加工成套设备依赖进口。此外,绿色农业投入品严重短缺,农业资源高效利用、防灾减灾、农产品加工增值等重点领域的技术成果明显不足…… 

  “在我国农业科技体系面临的问题中,最大的一点就是体制问题。由于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严重不足、投资体制和行政管理体制不顺,决定了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严重不足,推广能力更差。”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朱信凯分析说,长期以来,我国农业科技管理分属不同层级、多个部门,农业科研、教学、推广各自独立,相互割裂。政府部门之间、中央与地方农业科研机构之间,缺少合理分工和有效协作,农业科研低水平重复。据不完全统计,现有的20多个国家级的农业科技计划,分属多个部门,这些计划之间缺乏长远规划与有效衔接。 

  专家指出,当前我国农业科技资源条块分割、重复分散,国家、省、市科研机构职责分工不明确,创新难以整合,导致投入不能有效集成,研究合力难以形成,已严重制约农业科技整体效率和产业技术水平的全面提升。 

  山东省农科院院长王金宝认为:“当前,应进一步推进农业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建立完善以知识产权为核心的利益分配机制,改变科技管理体制条块分割的局面,激发科技创新、推广及应用主体的活力,促进各层次人员协作。”

  科技投入:

  如何走出长期不足困境 

  由于农业科技具有“公益性”,政府的财政投入极为重要。2001年,为支持农业科技成果进入生产的前期性开发、中试、熟化,引导或推动农业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国务院批准设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专项,由中央财政拨款,科技部、财政部共同管理。2001年至2010年,中央财政累计投入31.5亿元。 

  “这几年财政支持很不错,但金融支持对农业科技的力度仍然不是太大。”中国农业大学经管学院教授张正河说,科研创新往往转化周期长、风险大,而金融机构要追求利益、减小风险,所以很多银行不愿意支持科研创新,而只对市场和产品成熟的企业发放贷款。 

  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目前农业科技投入不足的问题突出。据统计,2009年,我国农业科研投入占农业GDP的比例仅为0.6%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2%以上的比例。无论是从社会总投入,还是从公共财政投入看,我国农业研发投入水平也远低于全国科技的平均投入水平。 

  “我国农业科技投入的问题主要体现为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方式不合理。就拿油菜育种来说,国外一个小企业投在油菜育种上的科研经费一年就有2000多万元,超过了我国油菜育种方面一年的经费总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傅廷栋说。 

  “我国农业科研经费多以竞争性投入为主,而且项目周期较短,导致不少业务骨干整天忙着跑项目。这几年情况有所好转,但竞争性投入的比重仍然偏大,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动自主性受到明显限制。”朱信凯提出,农业科研经费应建立起稳定支持和适度竞争相结合的投入机制,“特别要容许失败和较长时间出不了成果”。 

  对此,农业部副部长张桃林日前表示,“十二五”乃至今后一个时期,农业部门将积极探索新机制新模式,加大农业科技投入总量,建立逐年稳定增长的农业科技投入机制,从根本上改变农业科技投入不足的局面。调整投入重点,由注重农业产中科技向注重产前、产中、产后科技整体布局、合理配置转变,从注重科技研发向中试示范并重转变,同时转变投入方式,在保证公平公正的前提下,建立完善滚动支持机制。

  转化推广:

  如何破解“最后一公里”问题

  说起目前农村的科技推广体系,宁夏自治区党委政研室农村处处长罗全福颇为苦恼:“目前,科技经费太少,整个自治区科研经费才占财政支出的1%不到,分到农业这块更是可想而知。同时,体系不健全,上大下小,人财都集中在上面的高校和科研机构,底下的推广人员太少。” 

  “网破、线断、人散”是目前地方一级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面临的突出问题,从而使“最后一公里”成为农业发展的瓶颈。据统计,目前我国每年登记的农业科技新成果达3000余项,但转化率仅为40%左右,真正形成规模的不到30%。多数基层农技推广机构近10年没有进大学生,部分地区基层农技人员中专及以下学历超过40%。 

  “中国农业与国外差距主要体现在很多的科研成果不能转化,目前我们科技成果转化率只有40%左右,发达国家达到65%-85%。咱们每年有几千项科研成果,很多成果研究完以后就锁在抽屉里束之高阁。”黑龙江省农科院院长韩贵清说。 

  “而这与目前农业科技的考核和激励机制不合理有关。”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郑风田指出,现行的大学、科研院所对科研人员的考核机制都通过其论文发表量来评定,而不是看产品、技术的市场覆盖率。同时,我国市场化的农业科技成果交易体制不完善,本应作为转化主体的农业企业实力薄弱。 

  对于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改革,中国社科院农业与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认为,当前,从农业部到省厅到市局到县乡站点这一行政体系式的农技推广系统重建不能搞“一刀切”。公益的归公益,盈利的归盈利,像病虫害统防统治、良种推广这种公益性的工作应该仍由原先的农技推广部门去做,而那些跟市场关系较密切的农业产业,应该更多地遵从市场规律,从产学研结合的道路,根据市场和农民的需求匹配科技资源。 (李 慧)

  (本文摘编自《光明日报》)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