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12年1月31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从“营养不良”到“强筋壮骨”
——重庆梁平县新合农资公司的再生之路
本报驻重庆记者 杨耀文

  一张执照,13个人,这就是当年重庆市梁平县农资公司的真实写照。

  在供销合作社进一步改制时,该公司险遭注销。如今改制后的梁平县新合农资有限责任公司,占地面积22.17亩,股本金336万元,实有资产已达2000万元。甚至有人想以4000万元收购公司,最终被拒绝。

  公司的一位老职工说,新合农资公司能够有今天的辉煌好比经历了10月怀胎的艰难。

  从生死边缘拉回的企业

  2002年改制之初的梁平县农资公司总资本就是一张执照、13个人和从县社租用的一间办公室,经营场地没有寸土,可以说是一个名副其实的“三无”企业。当时的10几个职工就是靠空手将化肥厂的肥料转手卖出吃点差价过日子,长期“要饭”吃、朝不保夕。职工形象地比喻说:农资公司是一个严重的营养不良儿,随时会死掉。

  2007年1月,新一届梁平县供销合作社领导班子产生。走马上任的县社主任唐红,在带领班子成员对社属企业、社有资产进行了详细摸底调查后,对所有企业进行切脉把症。当谈到这个号称“三无”企业的农资公司时,有人认为国家政策对企业发展不利,建议把企业注销算了。以唐红为主的大多数人却清醒地认识到国家的政策、企业的场地、资金等,只要大家齐心协力都不是问题,真正的问题是,企业改制后如何发挥为农服务的作用。对此,会议决定:一是对县农资公司进行再次深入改制,县社出95.76万元现金,再加上一部分资产实际控股,吸引职工参股,将企业股本金扩大到168万元;二是寻求相关部门支持建立农资配送中心。

  这样,农资公司重新改制成了梁平县新合农资公司。新企业有了资金的支持,就像被输上了氧气,有了活路。

  打通经络寻找立足之地

  唐红告诉记者:“治理企业好比治疗人的疾病一样,必须找准症结,辨证施治,才能打通经络。”

  对于新合农资公司这个刚刚从死亡边缘拉回来的企业来说,如何才能打通经络呢?县社副主任、派驻农资公司任董事长的徐向荣道出了当时的妙方。他们首先是在县社加入的基础上,使企业增资扩股到168万;接着,就开始多方寻找土地,建立属于公司自己的经营场地。县社领导班子分头向县商委、国土有关部门咨询,并积极向县委、政府以及市发改委、市供销合作社、市商委汇报,寻求支持。功夫不负有心人,正在大家四处寻求帮助支持的同时,县社得到一个信息:梁山镇时代农贸市场由于经营不善,急需转让。经过多方磋商,最后对方同意以400万元的价格整体出售。资金不够怎么办?县社当即决定用资产抵押贷款、现金投入、公司股本金参与的形式,最终资金难题迎刃而解。2007年5月,公司梦寐以求多年的场地问题终于得到解决。

  服务三农“强筋壮骨”

  企业有了场地、资金,就必须从做大做强入手。如何做大做强,公司领导层确实动了一番脑筋。在县社的支持下,公司在5.6亩市场仅有71个门市的基础上,利用7亩闲置土地升级改造了35个门市。他们充分利用不同行业招商引客,以水果批发带动人气、以水产批发带动商户、以冷冻仓储配套的形式提供综合服务。公司还充分发挥供销合作社服务“三农”的作用,坚持市场必须要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原则,将市场作为农民专业合作社产品走出去、信息飞进来的窗口。

  截至目前,梁平县新合农资公司历经3次股本金改造,现有股本金336万元,县社控股65.48%。经过多年的打拼,公司从原来的借壳经营、零资产,到现在占地面积22.17亩,实有资产2000万元,市值在4000万元以上。同时,随着农资配送中心及网络的建立,全县农资经营网店已达384个,实现了乡、镇、村全覆盖,主渠道经营地位重新回归供销合作社。随着“梁平柚”、“张鸭子”等18个农民合作社及冷冻仓储、鲜活水产、海鲜等企业入驻,市场经营越来越好,也完全满足了广大市民的消费需求,更为地方产品找到了一个销售的好平台。知名的梁平豆筋等地方特产,在该市场的销量均占90%以上。

  目前,该市场年交易额达3.96亿元,带动农民合作社基地销售产品3.2亿元,一次性冷冻仓储达1300吨,鲜活水产、海鲜批发量占全县95%以上,仅冷冻仓储的年租金就在100万元以上。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