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2年1月31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相信市场的力量

《中国农资》评论员 赵光辉

  回顾2011年,媒体人都会提到“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具体到我们从事农资行业报道的记者,最大的收获就是在到基层采访农资行业时,多了对农民的关注,多了对农业的研究,多了对农资行业深层问题的调研与思考。因为负责对河北一家农资公司优秀基层经销商的连续采访报道,半年多时间记者采访了20位基层农资经销商,从他们的行业经历和发展经验中,我再一次看到了农资行业健康发展的希望。这希望来自这块土地的文化传承,来自国家对农资的推动,更来自农资从业者的勤奋和刻苦,以及他们的聪明才智和创新精神。

  在这组报道中,记者采访的经销商大多是村级,主要集中在冀中平原和冀南市场。作为传统的粮食产区,也是人口密集地区,农业面临着历史性的转型和突破。不少基层农资经销商反映,村子里绝大多数青壮年都离开了,土地有的撂荒了,有的转由亲戚耕种,土地规模化程度也很低,突出反映了华北平原传统农村生活形态与现代农业的差距。这个转型的过程越长,基层农资经受的考验也就越多。一家一户的农耕方式决定了当地农资市场的分散无序,决定了基层农资经销商残酷的生存方式:要么赊销盛行,要么竞相压价,假冒伪劣农资不绝也可以说是小农业生产方式的必然产物。所以基层农资经销商很辛苦、很无奈,也很容易同流合污。

  河北南部中部的种植大户和特色农业的发展也给了农资行业很大的推动。如保定几百亩地的种植大户,定州、博野的苗木花卉业,安国的中药材种植业,都给农资供应商提供了极好的市场和锻炼提高机会,有的基层农资经销商参与到多种经营中,通过苗木种植、五金农机具经营,改善着自己的经营状况;有的经销商自己策动市场整合,和竞争对手互换产品,有退有进,实现了品牌资源的集中;还有经销商通过大联合,形成了合伙经营的格局,用公司制度的力量规范了市场、提高了影响力、壮大了实力。

  有人说中国的改革发展需要顶层设计,记者从冀中冀南农资市场看到,基层市场在顽强地产生着积极的力量,这种力量更让人信服。

3上一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