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30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农金人的2011


  编者按:

  记得去年的此时,我们还在用一条这样的短信相互问候着:一年的辛苦今天结束,一年的忙碌今天收获,一年的奔波今天止步,一年的企盼化作满足。

  转眼间,又一个年终岁尾不期而至了。

  前行的脚步匆匆,是该停将下来,整理一下思想的行囊了:365天的奔波劳碌,有多少经历,值得深思玩味?365天的辛勤耕耘,有多少果实,可以放心采撷?365天的朝出夕归,又有多少感触,可以铭记心间?

  踏着岁尾的钟声回望,对于2011年,您的脑海中,还有哪些感触颇深、值得珍视的画面?

  出镜人物:云南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办公室副主任  马  红 

  60载改革风雨路  80万信合人支农情

  ——观农村信用社60年发展历程暨农村金融产品博览会有感

  初冬的北京,寒风刺骨。但来自全国近30个省级农村信用联社的数百名干部员工却心潮澎湃、暖意融融。

  为隆重纪念新中国农村信用社成立60周年,11月22日至24日,“农村信用社60年发展历程暨农村金融产品博览会”在国家会展中心隆重举行。这是全国农信社的一次盛会,是80万信合人的一个节日。同时,也是反映农信社改革发展成就的一个舞台,是展示农信社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一扇窗口,是对农村信用社60年发展历程的一次回顾,是标志着农信社承前启后、开创未来的一个里程碑!

  60年的发展历程,老一辈信合人给我们留下了太多的记忆。全国劳动模范李开祥老人,自1954年参加信用社工作以来,37年如一日,把根深深扎在了边疆民族地区、扎在了农村。就是这位一心扑在农村金融事业上的老信合人 ,为支持阿拉彝族乡群众发展生产、改善生活、脱贫致富作出了积极贡献。1957年,老人家得到毛主席等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一生曾57次获全国、省、市、区级等各种表彰和奖励。翻开老模范当年亲手记下《农户贷款分户账》,上面工整的记录依然清晰可见:阿拉乡群众吴应保家1966年至1972年的贷款用途及金额,买小猪35元、买锄头5元、小孩看病30元、买口粮20元……老一代信合人,用坚毅的信念、用几十年的坚守,支撑起了千家万户像吴应保这样的贫困家庭的屋脊。

  60年扎根农村,不离土、不离乡,情系“三农”,历经风雨和坎坷,与农民并肩携手、风雨同舟、共渡难关、共谋发展、共创辉煌,成为“最熟悉农村、最贴近农民,最受农民信赖”的金融机构。这是60年不变的一份承诺和坚守,这是融入地缘、血缘的一片亲情,这是80万人用坚韧的信念铸就的信合精神。

  60年的沉淀,60年的历练,信合人总是站在农村经济发展的前沿,站在农村改革的风口浪尖上。根据农村经济发展需求,顺应农民的需要,大胆创新金融产品,改善服务方式,充分满足了“三农”和小微企业多元化、多层次、个性化的金融服务需求,终结了农信社网络不通、结算不畅、产品单一、服务不优、形象不佳的历史。改革以来,全国农信社发挥机制灵活、决策链条短的优势,结合各地实际,因地制宜,创新推出了一系列具有独特地方特色的新产品和新服务:乡村“2+1”贷款、粮满北大仓贷款、金纽带农村专业合作社贷款、金碧惠农卡、丰收电话宝、金凤凰自助商务银行、融E通网上银行……一朵朵信合奇葩,犹如万紫千红竞芬芳!

  60年的风雨路,农信社总在改革中探索前进。自2003年国务院作出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以来,全国农村信用社转变观念、更新理念、坚定信念,以大胆改革、锐意创新的果敢和胆识,求新、求变、求发展,换取了如今脱胎换骨的历史巨变。从管理体制到经营机制,从经营效益到规模质量,从金融产品到服务方式,从人员素质到服务水平,从整体实力到社会形象,农信社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进入历史上发展最快、效益最好、质量最高、风险最低、服务最佳的全新时期,成为名副其实的金融支农主力军和联系“三农”的纽带。

  60年的历史进程,农信社锐意改革、砥砺奋进,谱写了辉煌华章。

  新世纪的发展目标,农信社将立足“三农”、改革创新,实现科学发展!


  出镜人物:安徽铜陵铜都农村合作银行董事长  阮为光

  心动不如行动

  时光飞逝。转眼间,2011年过去了。回首一年来的工作,感触最多的,莫过于我行组建和发展村镇银行的工作了。

  今年,我行发起设立的第三家,也是安徽省唯一一家以地市为单位组建的总分制村镇银行——安徽宿州淮海村镇银行开业了。如同子女成婚一样,淮海村镇银行的开业,了却了我心头的一桩大事。

  经常有人问我,作为一家规模不大的农村合作银行的带头人,为什么会对设立村镇银行如此倾心?

  其实,答案并不复杂。我认为,一是责任感使然,二是农村合作金融自身发展的需求使然。

  先说责任使然。我是一名草根银行人,在农信系统已经工作30多个年头了。30多年的工作经历,让我的内心无时无刻不去惦记那些“泥腿子”,那些创业路上得不到金融扶持的农民兄弟,那些享受不到现代化金融服务的父老乡亲。近年来,银监会调整放宽了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的准入政策,这让我看到了解决“三农”发展过程中有效金融服务需求问题的希望。

  再说需求使然。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要想可持续发展,就需要在做大做强的同时,创新思路、找寻发展的新路子。按照银监会的规划,村镇银行将成为今后农村金融市场上一支数量较大的金融生力军。所以,村镇银行,也是我们为胜出竞争而布设的“战略棋子”。

  所以,发起和设立村镇银行这条路,我们不仅必须要走,而且走得不能被动、不能落后。

  心动不如行动。自2008年安徽省内的第一家村镇银行成立后,我就开始着手谋划组建村镇银行的事情。

  对于即将设立的村镇银行,有些事情,我考虑得比较长远:一是要高起点,就是资本金要充足,至少保证3年以上资本充足率监管要求,二是地点选择要恰当,要选择那些有一定发展基础或者有较好发展潜力、金融生态良好、金融竞争较弱、农村金融需求难以满足的地区。三是投资者素质要有较高要求,要有长期投资的理念和意愿,不能有投机者。四是要有好的管理者和员工队伍。

  我是一个急性子,想干的事就一定要把它干成、干好。但想要真正做好,却并不容易。为设立村镇银行,需要在本行宣传国家政策、分析农村金融发展趋势,提出设立村镇银行的重要意义,把发起行领导班子的思想统一起来。需要积极与主管单位省联社及监管部门沟通,为设立村镇银行打好前哨。需要做好舆论宣传,为新设立的村镇银行营造出一个良好的舆论环境。需要积极与有布点意向地区的党政部门领导沟通,寻求支持和可能的优惠政策……在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后,从2009年下半年开始,我们迈开了设立村镇银行的战略步伐。

  在政府各级领导的支持和我们自己的努力下,如今,我们已相继发起设立了三家村镇银行:安徽铜陵铜源村镇银行,泾县铜源村镇银行,宿州淮海村镇银行。我相信,植根“三农”这片沃土,我们一定会迎来更加灿烂的明天!

(特约记者  郭  庆  采写)


 

  出镜人物:农信银资金清算中心创新研发部高级主管  陈明军

  一年做好一件事

  10月31日,农信银共享手机银行系统上线试运行了。忙碌了大半年,今年最主要的项目终于完成了,我也终于睡了个安稳觉。

  回想起来,与去年的“农信银网上支付跨行清算系统”、前年的“农信银共享网上银行系统”相比,这个系统的开发和上线,在过程上并没有什么差别,都是历经了一次次地加班,一回回地修改方案,一遍遍地测试。

  但真要说点变化和不同,或许就是在研发过程中,我的日子一年比一年更忙些。

  就拿加班来说吧。以前也总会加班,但在今年8月份,手机银行系统进入了攻坚期,我连续加班三个星期没有休息,创下了加班的新记录。

  记得8月20日、21日那个周末,因为对合作公司客户端的界面设计不满意,我先是去西单图书大厦查阅了很多相关书籍,又参考了其他银行的客户端的设置。回家后,我连夜画出了三套方案,每套方案都是30个界面,十几页纸被画得满满的。再三权衡,选定了其中设置最优的一套方案,周一带到项目组,一致通过。

  忙碌的日子总是会过得很快。农信银共享手机银行系统从立项、招标、开发,再到上线,几乎用了一年时间。

  现在,农信银共享手机银行系统已经在海南、贵州等省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试运行。采用的是“SIM卡贴片”和客户端这两种方式“两翼齐飞”的办法。最近,有关系统试运行的反馈消息不断,不管是客户还是工作人员,都纷纷反映我们的手机银行的转账、余额及交易明细查询等业务使用起来非常方便,适合在农村地区广泛推广。

  回想起十几岁时,我去市区,看到城市的银行都是高楼大厦,窗明几净,想着什么时候家乡的人也能享受到与城里人一样的金融服务。如今,农村合作金融机构遍布城乡,而离金融网点较远的人,就可以通过我们的农信银共享手机银行系统,足不出户地办理各种业务,顿觉释然。

  一年的时间,52周,365天,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但要一年内真的做好一件事,也并非易事。所幸我们的付出终有回报,农信银共享手机银行系统的上线将给更多的人带来便捷的支付生活。这一年让别人有所回味,让自己心有所悟,足矣。

  (本报首席记者  蔡  靓  采写)


  出镜人物:山东济南润丰农村合作银行员工  

  蜕  变

  “明天早上要捎些废纸箱铺在单位门口,方便客户蹭鞋底,以免滑倒。”看着空中飘起的小雨,他使劲裹了裹外套,一边想,一边加快了回家的脚步。

  他是山东济南润丰农村合作银行2008年入行的员工。

  说起他第一天到网点报到上班的情形,总会让人有些忍俊不禁。那天,网点门头因修路被暂时拆除,再加上网点的门面小,满怀兴奋和憧憬的他到了网点的地址,但转了好几圈,却愣是看不到网点。等单位同事出来接他时,他已经一头灰、一身土,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土人”。

  初次报到的不顺,再加上现实环境与预想的天壤之别,让他心中一直犯梗,心中的激情也被冷水兜头浇灭了。他开始混日子,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领导和同事开始想着法儿地与他谈心、关心他。他也感受到了很多关怀,但似乎还是有解不开的“心结”。

  有一天,一位老大娘要存6百元,由于心不在焉,他给存成了6千元。下班查账发现后,他可慌了神,这可不是一个小数目啊。同事们知道后,都放下手中的工作来帮忙:有的查传票,有的查录像,有的想办法联系老大娘……看到大家焦急的神情、听着大家宽容的话语,他的眼角湿润了。

  “俺想,钱存错了,这孩子肯定很着急,就赶紧回来了!” 在大家焦急万分的时候,一个苍老的身影从暮色中蹒跚而至。

  重新办理好业务后,大娘急着要走,他随口问了一句:“大娘家里有急事?”

  “是啊,俺家老头子还等我回去喂饭呢。”大娘一边说着一边推门而出。

  他怔了一下,突然感到心中暖融融的,好像有一团火暖了那片冰冷。

  “大娘等等!我送您回家!”他推开门,三步并作两步地赶上去搀住了大娘的胳膊。

  从此,他与那位大娘结下了不解之缘,坚持定期到大娘家帮忙照顾。一坚持,就是三年多。

  如今的他的确变了很多:不再出门即打车,学会了赶公交车;不再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开始当起家里的“一把手”;工作中不再厌恶与客户交流,开始成为“热心肠”、“服务明星”;不再上班无精打采,开始苦练技能、认真工作,在去年全行的技能比赛中,还获了汉字录入三等奖。

  2009年,他所在的网点搬迁新址,宽敞的营业室、齐整的设备、温馨的环境,让网点的形象和服务都有了大幅提升。他通过力求完美的服务,让济南润丰农村合作银行的品牌,在他和他的客户的心中越来越响亮。

  雨下得更急了些,他加快了脚步。风掀起了他的衣襟,随风而舞。远看去,他就像一只由茧蜕变的蝶,迎着细雨舒筋展翼。

  (特约记者  周珊珊  采写)


  出镜人物:河北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廊坊办事处主任  樊鸿武

  迈向新纪元

  忙碌了一整个2011年,在我脑海中印象最深的,还数辖区内各家联社改制农商行的工作。

  2011年,我们辖内各家联社的改制工作都启动了。目前来看,有几家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其中,文安联社、大厂联社两家已经获批筹建,另有4家也顺利通过了银监部门的审核。

  为了做好改制工作,前期,我们曾到一些发展好的农商行,像:四川成都农商行、山东寿光农商行、广州农商行等,进行参观学习,受益匪浅。从中,我们学到了有关增资扩股的好方法、方案;看到了改制后业务结构的优化和提升,体会到了改制对今后业务发展的促进作用;看到了改制后更加灵活的用人机制、更为科学的考核机制,以及更为合理的分配机制。更为重要的是,在改制后的发展理念和思路、方向方面,我们也深受启发。参观学习中我们发现,那些改制后的农商行,依旧坚守着服务“三农”、服务中小企业的市场定位,清晰的市场定位,为他们的发展奠定了更为坚实的基础。他们所取得的实践成果,也更加坚定了我们的市场定位。

  改制工作的顺利进行,对我们廊坊农信来说,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首先,从全省来看,我们的改制工作步伐是遥遥领先的。之所以说“领先”,一是因为在河北,我们廊坊要改制的联社的数量最多,二是因为我们的进展速度最快。在河北省,我们的文安联社是首个获批筹建农商行的。这些成绩说明,我们在改革上是用了心思、花了气力的,说明我们之前的基础就非常好。因为改制上的突出表现,省联社将全省的“改制调度会”选在廊坊召开。

  其次,改制工作的快速、顺利推进,证实了我们廊坊农信人的不骄不躁。多年来,我们廊坊农信队伍取得了很多成绩,但我们没有因成绩的取得而骄傲自满,没有因业绩的斐然而止步不前。事实证明,我们依旧在积极寻求着改革、创新、发展的路径,还在积极地向前奔走。

  第三,我们廊坊农信社将步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2012年,我们辖内9家联社中将有6家挂牌组建农商行,从原来合作制、股份合作制为主体的“合作金融”发展阶段,步入由股份制为主体的发展阶段。在信用社的发展历程中,由“农信社”改制为“农商行”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因为这次改革与以往不同。以往的改革,只是体制内的自我完善,并没有打破合作制的性质。而这一次,则是体制的变革、财产组织形式的变革,相比起来,更具根本性。

  改制后,我们在体制上出现的新变化,将会给我们的发展带来机制上的创新、增加更强劲的发展动力,促进我们更好更快地向前发展。

  在下一个年度里,我们期待着有一个更加美好、崭新的发展局面。

  (本报记者  臧洪菊  采写)


 

  出镜人物:江西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赣州办事处主任  张耀平

  求新思变才能突出重围

  面对业内的激烈竞争局势,农信社如何才能加快发展突出重围?

  自去年9月到赣州上任的第一天起,我就开始思考这一问题。后来,想到了“求新思变”的路子。

  变守为攻,“三活一规”追赶型发展。为了找准赣州农信社发展落后的根源,我到任的第一天,就深入辖内18个县联社开展调研。调研之后,面向全辖推开了“理念大学习、思想大解放、服务大提升”的“三大活动”,并编制了“一规”——《赣州农信社2011-2013年改革及发展规划》。通过多种方式,引领全体干部员工认清时局,谋求“追赶型发展”。

  变慢为快,“一特三赛”跨越式发展。为了加快业务发展,改变发展落后的状况,我着重在经营机制和内生动力上做文章。“一特”就是新设一个“特殊网点”。采取“一社两制”的经营机制,引进“形象型、熟练型、资源型”这“三型”人才,力求打造“七个一流”,即:发展一流、服务一流、合规一流、形象一流、体制一流、环境一流、效益一流,与其他股份制银行进行竞争。开业不到半年,特殊网点平均各项存款都达到了1亿元。

  “三赛”就是开展劳动竞赛、人才选拨赛、业务技能赛。通过劳动竞赛,按季分解落实主要业务发展指标,每月考核排名,每季考核通报兑现,有效形成了你追我赶、你争我抢、不甘落后的氛围。通过人才选拨赛,实施“海选后备干部,提拔优秀干部,淘汰落后干部”的人才培养战略,对副科级干部采取公开竞聘,县联社中层干部择优使用大学生。通过技能比赛,积极组织综合业务系统操作等比赛,提高一线服务水平。

  变内为外,“一大两小”助推持续发展。为达到以改革促发展的目的,我们积极争取外部支持。例如:在章贡区农商行改革中,争取市委市政府用1.09亿元现金置换其不良资产。这种地方政府以现金方式支持农信社改革的做法,在江西还是首例。目前,我们已取得了“一大两小”的重大突破:“一大”就是章贡区农信社筹建“大赣州农商行”事宜已报银监会审批,有望在明年一季度开业;“两小”就是大余、石城两个小县联社的改革筹建领导小组也已经批复。

  变虚为实,“两书一会”保障和谐发展。只有风险可控的发展才是真正的发展,只有风险可控的效益才是真正的效益。今年以来,我们把风险管控提升为领导的“帽子工程”、员工“饭碗工程”的高度,通过梳理18个岗位500个风险点,编制出了风险教科书,并通过开展一系列活动,如:培训、考试、晨会制度等,增强了员工的风险意识,筑起了一道坚实的防火墙。

  沿着“求新思变”的思路,我们已经辟出了一片新的天地。现如今,我们成绩斐然:存贷款等主要业务指标增幅、增量均在全省设区市农信社、全市银行业中排名首位,各项存款在全市银行业中率先突破400亿,各项贷款达到240亿。

  (本报驻江西记者  傅廷高  采写)


  出镜人物:江苏启东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惠丰支行行长  徐冬雷

  一年之间今非昔比

  跟前几年一样,为了今年年底的组织资金和明年的各项任务,我走进了启东市银宏建筑材料有限公司沈董事长的办公室。巧的是,当地建行的一位行长也在。

  “徐主任,进来坐。”看到我,沈董事长招呼了一声,笑着说:“徐主任,现在你们也改制成商业银行了,应该称呼你徐行长了。” 

  “一样的。”我笑着说。

  被沈董事长这么一说,我不禁脑海里浮现出了许多画面。

  记得三年前的这个时节,也是在这间办公室里,我第一次遇到了这位同是来谈业务的建行行长。从他与董事长的交谈中,我感到一种无形的压力,同样是来谈业务的,可对方是国有商业银行的行长,心中多少还是会觉得有那么一点不自如。

  而当时因为联社业务面窄,没有网银,我没能拉到那笔1000万元的临时存款。

  可是如今,那些过去只有大型银行才有的产品:网上银行、手机银行、支付宝卡通、POS机,我们也都有了。新产品的使用和推广使我行的服务得到了延伸,为我们参与市场竞争赢得了主动权。

  今年12月20日,我们“启东市农村信用合作联社”改制成为“启东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快步走入了发展的新征程。

  回想这些年,我们启东农村信用社一步步走来,有苦涩也有欢笑。特别是近两年,随着我们组建农村商业银行工作的不断推进,我们的变化也算得上是“日新月异”。我所在的惠丰支行各项业务的发展也出现了突飞猛进的变化,存贷款总量较2009年末双双实现翻番。

  今天的我们,不再是过去的非银行金融机构,而是标准的银行了,是启东人民自己的银行。随着我们“启东农商银行”的成功改制,我们的腰板也硬了起来,支持“三农”的品牌也更为突出,发展的步伐也如同箭步一般向前迈进。

  如今在启东,存贷款市场份额最大的金融机构,就是启东农商银行。我们已经成了百姓心中的银行!我们不仅有着比国字头商业银行更贴近客户的优势,而且也有着不逊色于其他银行的业务和产品,以前那种没有产品可选择的尴尬局面,不会再出现了。

  启东农商银行成立、崇启大桥通车,启东市经济发展的巨大潜力和趋势,既让我看到了无限光鲜的未来,也看到了肩头沉重的压力,支行行长的责任任重而道远。

  (本报记者  李  博  采写)


  出镜人物:海南省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技术员

  震撼中的感动

  今年年初,我全程参与了“海南省农信社小额信贷支农情况”专题调研活动。调研过程中,经常能看到我们农信社小额信贷技术员的身影。跟他们交谈,每次都能看到充满阳光的笑脸,听到他们充满自信的话语。他们的故事给了我很多震撼和感动。

  小额信贷技术员邓环宇是西北师范大学的本科毕业生,2009年开始从事小额信贷工作。他说,最初下乡向农民宣传小额信贷时,很难开展工作。因为几乎没人信他,甚至有人认为他是骗人的。但他不放弃,还是坚持挨家挨户地送小额信贷宣传单,耐心讲解,有时候,还帮助人家干干农活。一个多月后,他相继成功发放了两组妇女联保贷款,累计3.8万元。

  渐渐地,他成了最受农户欢迎的人。他说,与农民打交道,不在于自己学问有多高,能力有多强,而在于自己的投入有多少,对农民付出的感情有多真。从不被信任到信任,很多小额信贷技术员都曾这样经历过。

  小额信贷技术员纪新丹是一个农家孩子。在上大学期间,家中没有钱,也没有合适的抵押物,家人从银行贷不到款,就只能去借高利贷。纪新丹大学一毕业就报考了小额信贷技术员,发誓要扎根农村帮助农民贷款。她说,那些找她申请贷款的农户,常让她想起当年的父亲,因此,她常会把农户当亲人一样对待。有了感情的投入,和农户的沟通就容易多了,所以做起业务来也比较顺利。

  纪新丹骑自行车下乡,一天要跑三十多公里路。村民很惊讶她一个瘦小的女孩子有这么大的力气,居然比干农活的乡下人还能走山路。如今,纪新丹已经是东方市联社小额信贷部的经理了,同时,还负责分管四个市县小额信贷部,管理的团队有79名成员,发放小额贷款1.63万户,金额2.17亿元,支持农民增收2.86亿元。2011年,23岁的纪新丹成了全国年龄最小的“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小额信贷技术员符秀连在下乡为农民作贷款培训途中,不幸摔成左腿粉碎性骨折,当地医院诊断后准备对她截肢。海南省联社闻讯后,连夜召开党委会,要求不惜一切代价进行救治,并及时将她送往北京治疗。海南省联社为她安排了30万元的治疗资金,全体员工为她捐了17.2万元。小符的腿终于保住了。那时候,海南省委书记罗保铭专门给她写了一封慰问信,称赞她是当代青年学习的榜样,鼓励她树立信心,早日恢复健康,重返工作岗位。看完信,这个从没流过眼泪的坚强姑娘哭了。海南省联社负责人到京看望时告诉她,伤好以后可以到机关工作。可她坚决地说:“只要能站起来,还要当小额信贷技术员。”

  一个个小额信贷员的故事,让参与调研的人员深受感动。他们激动地说,在这里,看到了破解农民贷款难的创新之路;看到了一支充满活力、深受农民欢迎的支农新军;看到了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在新农村建设中不可替代的作用。

  (特约记者  钟洪涛  采写)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