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11年12月30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盘点2011
农村金融六大焦点
本报首席记者 蔡 靓 本报记者 臧洪菊 付俊伟 张新若

  编者按

  2011年,农村金融市场竞争越发激烈。在不断创新发展中,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依然占居“支农主力军”的地位,村镇银行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也逐渐成长起来。

  岁末年终,回望将要过去的2011年,本报编辑部总结出农村金融领域六大焦点及发展趋势,同时期待2012年的农村金融市场更加精彩纷呈。

  焦点1

  农信社五年内完成股改

  背景:

  自2010年起,银监会就开始陆续制定实施相关制度办法,推动资格股向投资股转化,支持组建农村商业银行或股份制的农村信用社,同时指导农村信用社引进新的优质合格股东,优化产权结构,改善公司治理。

  今年7月末,全国农村信用社资格股占比已降到30%以下,已组建农村商业银行155家、农村合作银行210家,农村银行机构资产总额占全国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41.4%。另外,还有1424家农村信用社已经达到或基本达到农村商业银行组建条件。通过改革,农村信用社治理模式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长期存在的内部人控制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机构自身已经形成了深入推进深层次体制机制改革的内生动力。

  趋势:

  2011年8月2日,银监会举行专题发布会,合作金融机构监管部主任姜丽明就农信社改革问题答记者问。

  她指出,今后将不再组建新的农村合作银行,现有农村合作银行要全部改制为农村商业银行。全面取消资格股,鼓励符合条件的农村信用社改制组建为农村商业银行。要在保持县(市)法人地位总体稳定前提下,稳步推进省联社改革,逐步构建以产权为纽带、以股权为联结、以规制来约束的省联社与基层法人社之间的新型关系,真正形成省联社与基层法人社的利益共同体。

  要打造现代农村银行制度。指导农村信用社优化人力资源结构,着力构建符合小法人特点的公司治理机制,加强流程银行建设,建立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和符合现代农村金融企业要求的经营机制。要持续加强支农服务能力建设。指导农村信用社在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地区,特别是金融机构空白乡镇增设网点,延伸提供服务。引导优化信贷投向和结构,持续增加涉农信贷投放,切实增加农村资金供给。鼓励和支持在有效防范风险前提下,加大金融服务创新力度,提高服务质量,不断提高农村金融服务的可得性、透明度和便捷性。

  如今,继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股权改革、上市之后,农村信用社的改革方向也日渐清晰。在今后的五年时间里,农信社的股份制改革将会全面推进,并全面清退资格股,形成现代农村金融机构治理机制,并且不再组建新的农村合作银行,现有农村合作银行要全部改制为农村商业银行。

  焦点2

  庆典彰显“信合凝聚力”

  背景:

  2011年,新中国农村信用社迎来了成立60周年的光辉时刻。60年间,我国农村信用社历经了太多的波折与沉浮,也收获了无限的梦想与荣光:从第一粒信合种子在中国大地上扎根到覆盖全国的信合机构的建立;从管理权限的几经易主到艰难的自我发展;从深陷沉重历史包袱重压下的历史泥潭到逐步走上市场化经营的道路,实现全面盈利;从濒临破产的准金融机构到向着现代金融企业目标迈进的农村金融主力军……

  一个甲子的磨砺,千言万语,难以言尽。然而,一切的一切,皆因有着一代代信合人的坚持与不懈,才会让梦想不止于梦想:资产和负债居银行业金融机构第二位;涉农贷款占各项贷款比重达到68.8%,占银行业涉农贷款总额的33.1%。其中农户贷款2.1万亿元,占银行业农户贷款余额的79.3%……在广阔的农村土地上,中国农村信用社的旗帜,高高飘扬。

  特点:

  11月22日,由中国银监会、中国银行业协会主办的纪念新中国农村信用社成立60周年、全国农信社金融服务产品博览会及支农评先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

  这是全国农信系统的首场“盛会”。全国32家省级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济济一堂,举全国信合之力,集中展示了新中国农村信用社自成立以来所取得的改革发展成就,也充分反映了信合人在新中国信合事业的不断发展中所形成的独特的“信合精神”和“信合凝聚力”。

  中国银监会主席尚福林在讲话中指出,60年来,广大农信人始终坚守在金融支农的第一线,立足县域,扎根农村,服务“三农”,近8万个网点遍布乡镇,近80万员工奋战一线,服务8亿农民兄弟,提供了全国近80%的农户贷款,承担了近80%的金融机构空白乡镇的机构覆盖重任,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中国银行业协会副会长、农村合作金融工作委员会主任、山东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理事长宋文瑄表示,本次纪念新中国农信社成立60周年的系列活动旨在以主流的声音,集中宣传中国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发展成就,提升农村信用社在全国范围内的社会形象和影响力。他提出:“聚则强、合则兴。”聚,就是团结、齐心、凝神聚力;合,就是合力、合作、共赢。因此,集合全国农信系统整体之力办好庆祝新中国农村信用社成立60周年一系列活动,是全国农村信用社提升凝聚力、提升社会影响力、打造相对统一的品牌、增强市场竞争力、更好地发挥为农村经济发展服务作用的一个重要而有效的契机。

  焦点3

  加大支持小微企业力度

  背景:

  去年以来,中小企业面临的融资环境越发严峻,融资成本空前提高。今年以来,国家已连续多次出台相关文件,以推动银行信贷层面支持小微企业发展。 

  今年5月,银监会印发了《关于支持商业银行进一步改进小企业金融服务的通知》(简称“银十条”),从市场准入、非现场监管指标等方面提出差异化的监管政策,积极推动银行加大小企业信贷支持力度。

  10月1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确定了九条支持小型和微型企业发展的金融、财税政策措施,被称为“国九条”。

  10月25日,在“银十条”基础上,银监会出台了《关于支持商业银行进一步改进小型微型企业金融服务的补充通知》(银监发〔2011〕94号,以下简称《补充通知》),继续贯彻落实国务院相关政策精神,促进小型微型企业金融业务可持续发展,细化“国九条”。该《补充通知》对银行开展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提出了更为具体的差别化监管和激励政策,其中包括:要求银行重点加大对单户授信总额500万元(含)以下小微企业的信贷支持,并在机构准入、资本补充、资本占用、不良贷款容忍度和贷款收费等方面改进小型微型企业金融服务。  

  趋势:

  在多个主管部门的政策指引下,2012年,小型微型企业或将继续成为农村金融机构信贷投放的重点所在。

  从监管层面上看,在今年11月,新接任的银监会主席尚福林在首次接受媒体采访时就表示,银监会将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扶持小微企业的发展。通过政策引导,使商业银行对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有更好的可持续性,更好地支持小微企业发展。

  此外,结合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发展“实体经济”的要求,尚福林强调,要促进商业银行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快产品和服务创新,进一步提高银行业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和水平,特别要加强小微企业和“三农”金融服务,支持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

  焦点4

  实施域外发展战略

  背景:

  受国家扶持“三农”政策的推动,再加上城市金融市场硝烟弥漫的竞争态势,大型金融机构开始调整战略,进军农村金融市场。一时间,中资银行“出城下乡”,外资银行“农村包围城市”。越来越多的非农村金融机构将发展的触角更多地伸向了农村金融市场。

  面对曾经被独享的“农村金融蛋糕”被逐渐分食的现实,面对实力强劲的竞争对手,在农村金融市场上一路发展起来的农村中小银行,也开始探寻新的发展路径:开设异地支行、主发起设立控股村镇银行、对外投资参股……与大型商业银行的策略近似,越来越多的农村中小银行在固守本地金融市场份额的同时,把“域外扩张”选作发展的路径之一。

  但是,监管层对农村中小银行跨区经营的“高标准、严要求”却一直都没有降低。今年,银监会下发了《关于调整村镇银行组建核准有关事项的通知》(银监发〔2011〕81号)。与多年前的《关于中小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市场准入政策的调整意见(试行)》相比,该《通知》不仅上收了审批权,而且还提高了主发起行的资质要求。 

  趋势:

  对于农村中小银行纷纷到域外设村镇银行的现象,有农村中小银行负责人比喻说:“现在本地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了,进入县域金融市场的银行越来越多,开设村镇银行相当于别人来争你的‘蛋糕’,你也去争别人的‘蛋糕’,这才能使发展达到平衡。”

  农村中小银行实施“域外发展战略”,不仅为其延伸业务、拓展市场、化解单一县域风险创造了有利条件。而且,到域外设立分支机构,还有可能得到当地政府的鼓励和支持。例如,在安徽,该省政府方面就明确表示:为了鼓励和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在县域增设分支机构,对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银行、邮政储蓄银行新设的分支行,省财政按每个30万元予以补助。

  焦点5

  品牌建设备受关注

  背景:

  曾经,农村金融机构牢牢占据着农村金融市场的“钱袋子”,那时候的他们,不需要打广告,也不需要做品牌,只需沿袭古时钱庄“等客上门、坐堂放贷”的经营之道。

  随着农村金融市场逐渐打开大门,股份制商业银行、外资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开始在农村金融市场落地开花,农村金融市场的竞争正渐渐硝烟四起。

  面对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面对客户越来越丰富的金融服务需求,品牌建设不仅成为农村金融机构一步“必走之棋”,更是开始上升到了战略层面,成为提升核心竞争力的“王牌”。

  趋势:

  “罗马并非一天建成的”。事实上,品牌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程,品牌的意义不仅仅是服务于市场、服务于营销,其本身就是一项资产。

  对此,在中华合作时报社、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品牌与企业文化研究所联合主办的“首届中国农村金融品牌价值榜”评选活动中,荣获“品牌创新人物”称号的江苏宿迁民丰农村商业银行董事长魏礼亚深有同感。在经营管理中,他高度重视品牌建设,以塑造“百年民丰,魅力银行”为愿景,以打造“产品品牌化,服务品牌化,形象品牌化”为品牌建设目标,着力在宿迁市场上建立独树一帜的“民丰品牌”形象。

  打造魅力银行、构筑“百年老店”品牌,民丰银行迈上品牌建设之路的第一步,折射出了农村金融机构在更新理念方面走出的一大步。

  而对于如何进行品牌创新与传播,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品牌与企业文化研究所所长王晓乐在2011农村金融品牌建设论坛上指出,这需要做到两个“面向”——不只是“对外传播”,还要“对内传播”:“对外传播”是对社会、对消费者的一个承诺,这个承诺如果得到了确认,会在消费者头脑中形成一种品牌共鸣;“对内传播”是说企业文化要固化于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要在企业内部,从一线员工到二、三线员工达成品牌共识,从接触、倾听到理解、接受,再到诠释、发扬,做品牌共建。

  我们欣喜地看到,目前很多农村金融机构也已经着手从内外两个方面进行金融品牌的创新,一个个属于农村金融机构自己的品牌被树立起来。在金融品牌建设中,处于“爬坡期”的农村金融机构后劲无穷,他们关注并致力于品牌建设时间虽短,却是大有可为、精彩可期的。

  焦点6

  金融“输血”文化产业

  背景: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我国把培育文化产业、扩大国际影响力明确列为“文化强国”的国家战略。

  银监会也召开了党委(扩大)会议,时任银监会主席刘明康明确提出,要不断加强和改进对文化产业的金融服务,积极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不断推进适应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的信贷管理制度创新,推动适应文化产业特点的金融产品创新。

  趋势:

  文化产业具有能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易于与新技术对接、产品技术含量高和吸收就业能力强等优势,有利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但利润回馈周期较长、投资风险较高,导致金融机构对其支持力度还有待提高。

  目前,农村金融机构在支持文化产业发展方面,仅局限于资金支持与权利质押的担保方式,还未真正将文化产业作为一项专门的信贷投向试点来推行。

  为激励财政、金融发挥各自效力,做好助推文化产业发展工作,2010年4月22日,中国人民银行曾会同中宣部、财政部、文化部、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九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以此防范和化解金融机构在支持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信贷风险,从而建立健全有利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配套机制,给予文化产业最大力度的金融支持。

  业内人士指出,文化产业不但具有巨大的增长潜力和广阔的发展空间,也能为金融业开拓新的业务领域和利润来源,最终实现双赢局面。

  在此形势下,农村金融机构应把握这一时机,根据文化企业无形资产较多的实际,积极加强与专业评估机构的合作,尝试建立对文化企业无形资产评估体系,为处置文化类无形资产提供保障。对于具有优质商标权、专利权、著作权的企业,应不断探索通过权利质押贷款等方式,逐步扩大收益权质押贷款的适用范围,进一步解决文化企业担保难题,为农金机构与文化产业进行深层次合作打好基础。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