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11年12月27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文创产业探索之路专访系列·迷笛音乐(下)
为年轻的现代音乐人插上理想双翼
——访迷笛音乐学校校长、迷笛音乐节创始人张帆
李娇龙

  迷笛音乐学校校长、迷笛音乐节创始人张帆。

  编者按  迷笛音乐节诞生于1993年成立的迷笛音乐学校,迷笛不仅要学摇滚,而且要学爵士乐。目前活跃的摇滚乐队中,多多少少与迷笛音乐学校有关。比如,第一届就有谢天笑、虞洋,此外,汪峰的吉他手、制作人贾轶男也毕业于迷笛。还有像舌头乐队、痛仰乐队、木玛乐队、夜叉乐队、脑浊乐队、AK47乐队、新裤子乐队、沙子乐队、布衣乐队、废墟乐队、幸福大街乐队、声音碎片乐队、逃跑计划乐队、CMCB、零壹乐队、声音与玩具乐队、秋天虫子乐队、病蛹乐队、二手玫瑰乐队、龙神道乐队、杭盖乐队等都有迷笛的毕业生。迷笛毕业生大致有三类:一是组摇滚乐队,二是在一些夜店演唱一些英文歌的商业助兴乐队,三是在琴行工作,或是从事音响工程、音乐教育;2009年迷笛音乐学校创办了摇滚颁奖,让“玩摇滚的”得到艺术家应有的地位、荣誉以及被尊重;迷笛音乐学校还创立了现代音乐等级考试标准,正欲向北京市文化局申请资质认证,体系化的教材已在全国现代音乐学校试用。 

  记者:您认为迷笛音乐节为什么能受到现代年轻人如此狂热的追捧? 

  张帆:迷笛学校最早举办迷笛音乐节时的初衷就是做一个毕业会演,包括长期和短期的,他们毕业以后可以自己做乐队,可以在未来走向舞台。也就是说我们最直接的想法就是找一个舒服的地方,举办一个舒服的聚会。大多比较商业的活动,或者比较正统、世俗的活动,都离年轻人的心比较远。我们要举办一个拉近年轻人心灵的活动,一个可以让年轻人像哥们一样在一起玩儿属于他们自己的东西。本着这种直接朴素的意愿,我们就会从很人性化的角度来策划,要舒服而不强调商业或政治,包括其他的一些世俗问题。有年轻人说:“迷笛音乐节,我们的节日!生活很无趣,幸好有迷笛……迷笛音乐节就是我们心目中的春节。”所以从开办之初我们就一直坚持要让年轻人舒服,让他们感受到自由的平等的空气,感受到放松的自在的快乐。舒服是本质的东西,让年轻人在舒服中知道这是他们自己的一个节日,这是最重要的。迷笛音乐节满足了人们对精神生活、年轻人对理想主义的追逐和需求,我们觉得应该提供一个更好的平台,鼓舞他们健康的、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记者:迷笛音乐节的演出乐队组成是怎样的情况?这种节日对于发掘、扶持年轻的民间优秀乐队是否有很大帮助?

  张帆:每年参加音乐节的乐队可能有1/10属于民间乐队,其他乐队都是著名乐队和国外的优秀乐队。我们从今年开始举办了全国的校园乐队大赛,在全国十个主要城市包括香港地区开办,整个大赛进行得非常顺利。我们的宗旨就是要通过校园乐队大赛来选拔优秀乐队,让他们能够参加明年的迷笛音乐节,这也是对年轻乐队的选拔机制。对校外的民间乐队,我们每年会向他们公布消息,来征集作品、选拔优秀的乐队参加。现在演出费占整个音乐节投入的1/3,与市场其他演出节目的盈利成本比例是基本一致的,符合市场普遍规律。

  记者:在选拔优秀音乐人的方式上,听说迷笛音乐学校还将推出现代音乐等级考试标准,这是否意味着确立了迷笛学校对现代音乐评比的权威性?

  张帆:咱们国家有古典音乐考级很多年了,包括钢琴、小提琴等,但是现代音乐的考级,包括电吉他、电贝司、鼓等还没有,我们通过4年的努力邀请国内最优秀的乐手来编纂考级曲目,之后将这些曲目在录音棚进行录制,作为考级的参考依据,整个过程都是迷笛学校自主完成的。我们目前正准备把这个考级体系拿到北京市文化局申请考级资质,因为我们国家有这个要求,如果你要开展考级活动,你的机构必须要有考级资质。颁发的考级证书必须是国家承认的。不过目前考级的曲目已经在全国的合作单位试用了,虽然还不是国家承认的资格认证,但全国很多现代机构的教育机构一直非常渴望这种系统的教材,曲目完备、音乐风格也非常丰富,对各地的现代音乐教育有很好的帮助,因此已经有很多地方开始在试用我们的教材了。“钢琴考级”中央音乐学院有、中国音乐学院有、上海音乐学院也有,而“现代音乐考级”只有迷笛音乐学校有,我们也希望通过这种考级来建立现代音乐的标准。我们学校已经经营了18年了,在国内的现代音乐学校里也是权威性最高的。

  记者:最后请您谈谈对老舍茶馆的发展建议?

  张帆:我去过老舍茶馆,非常好,它是个国际窗口,每年接待大量的国际友人,各国政府使馆的领导,进行各种文化交流。如何让古老的茶文化和文创产业结合是尹总应该深入考虑的问题。我个人觉得,茶文化是非常经典的,这样厚实的文化传统是不需要有太多改变的,让古老的文化继续“古老”下去很重要,越古典越好,这个本身是不需要改变和“创意”的。比如日本的茶道文化一千年也不变,现在的茶道表演和过去一样不会因时代改变而改变。

  (完)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