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年前,我因工作调动离开福元,随后家也搬到了县城,回福元的次数少之又少,偶尔去一次也只是蜻蜓点水,略作停留。这次因催收贷款再一次来到福元,一走进广袤的圩心,熟悉的泥土芳香便扑面而来,平整如画的田园风光尽收眼底。
这时从圩埂上走下一个老人,肩上扛着一把泥锹——啊,是老荣!
老荣这时也认出了我,笑眯眯地说:“主任啊,好久不见了,近年来信用社发展得真快,马上就是农村商业银行了。”
我笑答,“是啊,这也与你们的支持分不开啊。你这是去干嘛?”
老荣顺手一指,“天气预报说明天要下雨,我去麦田疏沟,麦苗最怕渣水。”
初识老荣还是在1986年,那是我来福元信用社上班的第二年春天。一大早,老荣就来到信用社,说是“老”荣,其实那时他也只有40来岁,乡下人长期在田间劳动,风吹日晒,显得老相。老荣说话嗓门极大,说是家里的耕牛病死了,想拿400元贷款买头耕牛,信誓旦旦地保证必会遵守信用,秋后卖粮一定还贷。可没想到那年虫灾严重,粮食减产,多数农户因此还不上贷款。就在秋后的一天下午,老荣来到信用社,还是那副大嗓门,说是终于把粮食卖了,今天把贷款还清,说着从兜里掏出一叠钱放在柜台上。后来我才听说老荣来还贷的钱是借来的——为了守信用他一大早上亲戚家借的。因为这次贷款,我记住了老荣这个人。
之后老荣因建房和儿子娶亲又在信用社贷了几回款,每次都在期限内还清,一来二去,我们和老荣也熟悉起来。老荣记性特别好,有关的信贷政策、贷款利率,跟他说一遍他就都能记得清清楚楚,还常说与周围的人听。就这样老荣成了我们信用社的义务宣传员,信贷员下村收贷款,也常到他家落脚。后来我因岗位调整,分管老荣那一片几个村的信贷工作,和老荣打交道也就更多起来。
记得有年腊月二十八日,一大早我就接到老荣电话,说是他们村的那个长年外出的贷户回来了。我立即骑上自行车赶到老荣家,老荣二话没说就领着我直奔那人家。
见到那人,老荣开口便说,“大兄弟啊,你一走几年,没有音讯,可把信用社同志急坏了,分管同志都换了好几个。这下好了,能把贷款还清了!”
那人支支唔唔的,说现在没钱,要等明年秋后才能还贷款。
老荣一听,急了,“你怎么能说这话?你昨晚还说过了年要盖房,那盖房是哪来的钱?”
那人听老荣这一说,脸涨得通红,恼羞成怒,“我差信用社贷款关你屁事,你算哪根葱!”
老荣更火了,“信用社的钱,好借好还,不讲信用还能算人吗?”
最终,在老荣的火力“攻击”和我的努力劝说下,那贷户还是当时还清了贷款。
自从离开福元后,这还是我第一次再见老荣。望着老荣的背影越走越远,渐渐消失在茫茫的田野间,我忍不住感慨,老荣真是老喽!可放眼望去,不久前这里还是一片金黄色的稻谷,现在收割后的稻田里,一畦畦麦苗已破土而出,新一茬的生机正在孕育,开春后这里定又是一片绿色的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