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通过央视《中文国际》频道,看到主持人任志宏对改编《牡丹亭》的白先勇先生进行采访。白先生这些年集合起两岸三地最优秀的制作和表演人才,把《牡丹亭》由原著的五十五出改编成青春版昆曲《牡丹亭》的二十几出,走进现代剧院和大学校园,并在世界各国展开全球巡演,对此我感到由衷钦佩。我更关心,白先生是否也把《牡丹亭》原著第八出《劝农》中的“采茶”包括其中?
《牡丹亭》是明代著名文学家、戏剧家汤显祖(公元1550-1616年)在任遂昌知县期间,创作的传世名著。它和《邯郸记》、《南柯记》、《紫钗记》合称“玉茗堂四梦”,又名“临川四梦”,《牡丹亭》最为著名。他本人也十分得意,曾说过“一生四梦,得意处惟在牡丹”。《牡丹亭》流传至今已有四百多年,在戏曲舞台上流传,同时也是人们喜爱的文学作品,它那立意的新奇、绚丽多彩的语言文字,让人久读不厌。莫怪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借林黛玉之口说的“原来戏上也有好文章,可惜世人只知看戏,未必能领略其中的趣味”。
《牡丹亭》原著的主要内容是,写南安太守杜宝的女儿杜丽娘追求自由爱情,为情而死,死而复生,在让人感到新奇的同时,为我们展示一个以个体力量与封建权势斗争的感人故事。汤显祖在五十五出《牡丹亭》中的第八出,专门写了一出《劝农》。《劝农》中,又专门写出采茶、烹茶和斗茶的情景。
汤显祖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在任南京礼部主事时,因弹劾案,贬为广东徐闻县典史,后改任浙江遂昌知县。在遂昌任上五年的第四个春天,遂昌经过他的治理,社会安定和谐,可以“五日一视事”,“一睡三餐两放衙”,虽说是主持一县之政,却还能像在南京礼部时一样的清闲。政务之暇,汤显祖到丽水、温州,游览浙东名胜雁荡山,走访当地茶农,写有咏茶诗《雁山种茶人多阮姓,偶书所见》“一雨雁山茶,天台旧阮家。暮云迟客子,秋色见桃花”和诗篇《雁山迷路》“借问采茶女,烟霞路几重。屏山遮不断,前方剪刀峰”。
遂昌也是我国茶叶重要产地,自唐朝始,遂昌就以产茶闻名,北宋时遂昌茶坊是全国40个著名茶坊之一。有贡茶“三井毛峰”、“太虚妙露”。汤显祖到遂昌也以县太爷的身份,写出对遂昌茶叶的赞美“君子山前放午衙,湿烟青竹弄云霞。烧将玉井峰前水,来试桃溪雨后茶。”这首著名的《竹屿烹茶》诗,至今仍在遂昌地区广泛流传。
作为一县之长的汤显祖,种茶是他的每年下乡劝农的一项主要内容,汤显祖把遂昌劝农时的采茶、烹茶和斗茶的情景写进了《牡丹亭》,剧中专设《劝农》一出戏。《劝农》的四个情节之一,“采茶”中,就写了杜丽娘之父、太守杜宝下乡劝农。农妇边采茶边唱歌“乘谷雨,采新茶,一旗半枪金缕芽。学士雪炊他,书生困想他,竹烟新瓦”。杜宝为此叹曰“只因天上少茶星,地下先开百草精。闲煞女郎贪斗草,风光不似斗茶清”。汤显祖对茶事的熟稔,非常人所能及。在一部描写男女爱情悲欢离合的戏中,特意安排一出描写山村农耕采茶、种茶的喜剧场景,汤显祖认为茶叶生产要亲历亲为。我们从中不难看出汤显祖“政治理想的艺术寄托,其人物形象,则是他从政实践的形象写照”。
汤显祖在他弃官遂昌的那年秋天,走进《牡丹亭》的茶事,随着《牡丹亭》杰作的完成,以惊人之笔,名震天下。《牡丹亭》在思想和艺术方面都达到了明代戏剧创作的最高水准。据记载“《牡丹亭》一出,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近年来,《牡丹亭》在世界的表演传播,已造成重大深远的国际影响,而在昆曲被联合国宣布为全人类文化遗产的今日,作为“昆剧之母”的《牡丹亭》也使中国戏剧得以世界扬名。
汤显祖于1616年逝世,这恰好和英国大戏剧家莎士比亚是同一年去世。由于汤显祖在东方剧坛上的崇高地位,人们都称汤显祖是“中国的莎士比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