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阴荏苒、岁月如梭。弹指间,吉林省临江市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已经走过58个春秋。2005年12月,临江市农村信用合作联社挂牌成立。6年来,临江联社以服务“三农”、助力中小企业、服务县域经济为己任,抢抓机遇、创新发展,走出了一条“改革强路、惠民兴路、文化引路”的康庄大道。
改革强路
改革开拓道路,创新提速发展。临江联社始终坚持用“发展”解决历史和现实问题,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用发展的思路谋未来。
该社自2003年改革试点工作开始以来,不断增资扩股,改革工作取得有目共睹的成果。2005年,临江联社统一法人,走上了“自主经营、自我约束、自负盈亏、自担风险”的经营管理之路。2006年,临江联社票据兑付成功,兑付金额7590万元,成为全省首家兑付成功的县级联社,奠定了临江联社的发展基石。2010年,临江联社确立了组建农村商业银行的目标,踏上一条“商业取向、加快转型、创新发展”的改革之路。
惠民兴路
服务县域树立形象。临江联社始终以“服务三农、助力中小企业”为宗旨,大力组织资金,依托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农户联保贷款、企业最高额循环贷款等信贷品牌,有效解决了农民贷款难、中小企业融资难等问题。
截至2010年12月末,各项存款143695万元,是2005年成立时63455万元的2.26倍;各项贷款84078万元,是2005年成立时36057万元的2.33倍。临江联社已成为名副其实的金融主力军,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排头兵。
信用工程彰显品牌。为改善信用环境,增强农民诚信意识,2007年起,该社实行信用户可以享受利率优惠、手续简便、随用随贷等优惠政策,受到农民的欢迎。
截至2010年末,全市共评定信用户5240户,累计发放信用贷款5479万元,“信用证”已成为农民身份的象征。让利于民、惠及于农一直是临江联社不变的情怀,随着信用工程建设的不断深入,信用贷款月利率由以前的10.65%下降到现在的7.575%,仅此一项向农民让利160万元。
内控管理显著增强。该社“按金融规律办事、按规章制度操作”,不断梳理、总结、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建立了适应业务经营与管理的制度体系,形成了以“制度管人、制度管事、制度管风险”的良好氛围,较好地规避了操作风险、道德风险、声誉风险和流动性风险。初步形成了制度健全、执行有力、监督有效的管理体系,确保了各项业务依法合规经营。
金融服务成效明显。为增强金融服务功能,积极开拓市场,2006年,该社实现全省通存通兑;2007年推出吉卡、吉卡惠民卡、吉卡VIP业务、开通96888电话银行服务,自主开发了“家居美”、“讲诚信”、“水电通”等信贷产品。
截至2010年末,该社发出吉卡23641张,余额8344万元,布设ATM机3台、POS机22台。服务功能、服务手段、服务能力显著增强。
文化引路
党群工作扎实开展。深入开展“讲党性、做表率、促经营”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组织开展机关民主生活会,认真学习胡锦涛总书记“七一”讲话;举办“红色之旅”登山活动、“红心向党”红歌比赛,以此大力弘扬艰苦奋斗、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强化了全员对党、对农信事业的忠诚;切实发挥出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企业精神深入人心。2007年,该社全面实行企业文化战略,总结了“九大文化”,提炼出“至诚至善、自律自强”的企业精神,全力推进文明优质服务,使“真心、诚心、爱心、专心、用心”的服务理念,深深地根植于员工心中。
此外,通过实施精品网点建设工程,使网点软硬件配套齐全、功能设施更加完善,逐渐形成了“用服务吸引客户、用服务赢得客户、用服务留住客户”的良好氛围。
员工素质显著提高。临江联社党委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人才方略,2005年起,向社会招聘大学生员工,截至2010年末,全日制大专以上学历员工有52名,占总人数的24.5%;同时,该社注重老员工的学历再教育,通过函授学习取得本科学历的员工有138名,占总员工的65.1%;该社更鼓励员工参与职称教育,目前已取得经济师证书的员工有6名、理财规划师证书的员工有13名。
文明建设硕果累累。截至目前,该社已取得“2004年度吉林省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2007-2009年度吉林省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2008年白山市重合同守信用企业”、“2010年白山市A级纳税户”、“2011年巾帼建功20年成就奖”等多项奖项。这些荣耀不仅显示出临江联社走过的坚实脚印,更预示着其未来的责任将会更加艰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