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2011年11月29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尺幅之中的乾坤
——访著名书画家程茂全(上)
李娇龙

  著名书画家程茂全。

  中国书法几千年来以其线条丰富的表现形式,方块之中见乾坤的特殊表现力,以及它与自然相通交融,在深厚的内涵和底蕴中使人们获得无限的美感,并成为中国人作为人格修养和心理调节的一种有形的有效方式,有其独特的价值和魅力。现在,中国书法受到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种族,使用不同语言的人的喜爱。2010年中国书法终于进入了我国“非遗”名录,这是我国对书法的文化艺术传承的高度重视。就此,我们采访了著名书画家程茂全先生。程茂全先生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书法专业,毕生练字,50年没有停歇。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北京市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楹联学会理事、北京市政协委员、原北京宣武区政协常务委员、宣武区文联副主席、北京联合大学管理学院客座教授、北京琉璃厂宏宝堂画店总经理、北京宏宝堂文化有限公司董事长、北京港澳台侨海外联谊会理事,诸多名衔和荣誉于一身的他,为人平和、仗义,在他的身上我们看到了豁达的人生观和正直善良的人格魅力,是书法带给他这样的修为,还是这样的品性带给了他的书法成就呢?

  问:2010年书法进入了我国“非遗”名录,请您从书法文化的传承方面谈谈对书法艺术和“非遗”的看法。

  答:中国的文字经历了由甲骨文、中鼎、石鼓文、古文(金文)、大篆(籀文)、小篆、隶(八分)、楷书、草书、行书、真书等阶段,依次演进,书法也相应地经历了这几个阶段。书法的历史久远、文化底蕴深厚,是急需要传承下去的。尽管作为实用价值,书法渐渐退出历史舞台,但是它的艺术价值是无限的。随着电脑的普及,我们现在别说毛笔了,硬笔都很少用了,但我觉得从孩子上学起还是应该有书法课堂的。另外很多传统文化也有很多仍然需要用书法来表现,尤其是有档次有文化的地方,比如京剧、牌匾、老字号等等,这些地方用字是不能用电脑字库的字的,电脑字库的字是死的,没有温度和个性、没有气韵的。

  问:您的功底特别深厚,从小的时候就开始练习书法,您能谈谈学书法这么多年的感受?

  答:我从五岁开始练习书法。我父亲程俊良是没骨花鸟画家。没骨画法,介乎工笔及写意中间,没骨画法在五代就形成了,它既不似前者须线条工稳、细致、流畅,色彩匀净、明丽、典雅,所画物象造型准确,生动逼真。又不同后者笔墨彩挥洒恣肆,酣畅淋漓,譬如明代徐渭的泼墨写意画,别开生面自成一家,无论是花卉还是花鸟,皆一挥而就。现在你们看到的工笔、写意(大写意、小写意)、兼工代写等不同的表现手法都是没骨画法之后的事情了。没骨画法就是不用墨笔勾勒,只用颜色来点戮,这就叫作没骨。这画法创始于北宋徐崇嗣,花卉是以清姘艳丽为主,完全拿颜色来表现,是较为容易的。这画法传到清初,要算恽南田第一,清姘艳丽四个字,可以说是阐发无馀了。画花瓣尽可全用颜色,也不妨先用水墨点戮,然后略施浅色,觉得更有精神些。我12岁时写的字,这是章草。章草,是书法的传统书体之一。是早期的草书,始于汉代,由草写的隶书演变而成。章草是“今草”的前身,与“今草”的区别主要是保留隶书笔法的形迹,上下字独立而不连写。“今草”形成于汉末,是对章草的革新。笔画连绵回绕,文字之间有联缀,书写简约方便,为东晋王羲之所发扬完善。唐代张怀瓘《书断》载:“(王)献之尝对父云:古之章草,未能宏逸,顿异真体,合穷伪略之理,极草踪之致,不若藁行之间,于往法固殊,大人宜改体。”更加纵放的“狂草”为“今草”的发展。书法家的艺术巅峰应该是从草书中体现的,因为草书能代表个人的性格、感觉、沉淀、学识、修养,隶书、楷书也应该能写。

  问:您一辈子坚持练字,这一点很少有人能够做到,是什么样的精神力量让您能够坚持下去呢?

  答:一方面是缘于家庭的熏陶。我从小跟父亲学画。我父母有9个孩子,老二茂宏和老六茂恒幼时早夭,成人的7个儿子几乎都跟书画和京剧有缘。老大茂元,今年68岁,从小喜欢京剧,工的是花脸,得到过姑爷宋富亭的指教。曾考上戏校,奶奶怕他吃不了苦而没上。后来当上了国家干部,退休后每天练习书法和唱戏。老二茂祯今年61岁,在邮电器材厂退休,酷爱京剧,工老生,当年曾登台唱过整场的李玉和。老三茂才曾任北京煤气用具厂副厂长,主持过亚运会主会场巨型火炬的设计和安装,他喜欢书法,退休后每天研墨挥毫。老四茂仁,曾任中国第四砂轮厂动力分厂的厂长,山东淄博市政协委员,自幼研习书法,是欧阳中石先生的入室弟子。退休后从山东回到北京,专心致志搞书法。老五茂煜,原北京煤炭公司二厂的工会副主席,幼时跟父亲习画,退休后以丹青为乐事,花鸟人物有相当功力,现在京城书画界已小有名气。老六茂启,积水潭医院膳食科的特级厨师,业余时间也能哼两句老戏。我排行老七,有这样的家庭传统和背景,让我认为我必须要把书法艺术传承下去。另外我的老师也给了我很多的教益和帮助。我的书法启蒙老师是黄高汉先生。12岁拜著名书法大师、中国现代章草名家郑诵先生为师,学习了颜、柳、诸、欧诸家及北魏南帖,主攻章草。后又得到启功先生、肖劳先生、沈鹏先生、刘炳森先生的教益,1988年后师从博士生导师欧阳中石先生。

  另一方面我还是比较有恒心的。当时写的时候并没有想过要当书法家什么的,就是传承中国传统艺术吧。记得我18岁时写字的时候,插队时候只有箱子没有桌子,只能跪着写,但是我还是坚持着,从我开始练字起,一天没断过写字,就连拉练都带着墨水。我写字快50年了,确实不容易。当年的环境也不好,一方面家境穷困,先天不足营养不良,另外社会环境也不好,写字是受人排挤甚至挨批的。其实古文中有好多精华,我们是要借鉴的传承优良的。但是那个时候不是这样的,所以坚持下来的确不容易。

  问:学成一件事情都需要坚持,而坚持的过程都难免会有乏味、单调和艰难的时候,请问在您学成后,达到游刃有余的自由创作境界,从书法中获得什么样的愉悦感呢?

  答:我的老师郑诵先是当代中国书法界的老前辈,他祖籍四川富顺,毕业于上海震旦学院,早年以诗享誉文坛,上个世纪四五十年代,他与章士钊、许宝蘅、郭风惠、黄君坦、张伯驹等数十位中国一流学问家,一同组成了文学社团“秭园诗社”和“庚寅词社”。1965年,他与张伯驹、郭风惠、陈云诰、萧劳等共同发起并创建了新中国的第一个书法研究团体,北京中国书法研究社,他任秘书长。1964年,他与郭风惠、溥雪斋、康伯藩、刘博琴等先生联袂在中央电视台举办电视书法讲座,开电视授课之先河。书界皆知“北有郑诵先,南有王遽常”。我跟诵老学书法时,诵老已78岁了。有一天,诵老看了我临的碑帖,写了一段话“吾友少子曰茂全,聪明好学性所便,丹青笔妙承家学,从我问字说同源,学如牛毛成麟角,傥其成者善琢磨……茂全好学而务多,书此冒力之,故又为之制字曰淳一,使勿杂也,质之,尊甫俊翁云何。”这段话的意思是让我别贪多、什么都想学,要守住一样、专一门,并给我起名叫淳一,所以我一直坚持。练习书法其实是有一种精神寄托在里面,写出一幅好字会让自己心旷神怡,这种感觉很难传达。另外,在大家对我的字有所肯定,表示喜爱的时候,我自然也有成功的愉悦感,能展示自己的价值。最重要的是,艺术的高度和道路是无止境的,我的字永远有无限提高的可能,我在这条无限前进的道路上不断进步,感觉到生命的意义和创作的自由以及艺术的魅力,这种愉悦感是书法带给我的精神财富。

  (未完待续)

3上一篇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