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11年11月25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商品定价学问很深


  传统超市的定价方法为“买打卖罐”,例如:A酱油一打进价是200元,则每罐卖20元,可以算出其总售价为:20×12(瓶)=240元,毛利率为:(240-200)÷240=16.6%,这种定价起因于当时市场的价格全由厂商主导,而零售店与消费者只能被动地接受。

  步入消费导向时代后,市场上渐渐有了比较,结果有些零售店为了增加竞争力,就把大品牌或畅销的商品稍微降价,而将消费者较不敏感的商品酌予调升。如上述A酱油为大品牌则可能以19元一瓶销售,而小品牌的B酱油也许一打进价只要170元,每瓶原以17元销售卖出,而此时可能调整为18元,此时A品牌的一打总价为:

  19×12(瓶)=228元,而毛利率为(228-200)÷228=12.3%,至于B品牌其一打售价为18×12(瓶)=216元,毛利率为(216-170)÷216=21.3%

  至于生鲜食品,其传统的定价方法为“公斤买市斤卖”,例如:1公斤用50元买的水果,则一市斤(1市斤等于0.5公斤)卖50元,此时其每市斤的进货成本为50×0.5=25元,其毛利率为:(50-25)÷50元=50%。

  乍看之下,似乎毛利率很高,但由于果菜具有分级包装,不易保存,容易腐烂的特性,在设定价格时,如果不设定这么高的毛利,可能会亏本。

  一般而言,果菜因在处理时要去外叶、去头、去皮或买进时斤两不足,其可用部分大约只有原来的八成,故其进货成本应先加上二成,即用1公斤的价格实际上只买进了0.8公斤的货,例如1公斤用100元买入,则其实际成本应是:100÷0.8=125元。如果用传统方法去卖,每市斤卖100元,而1市斤的实际成本为125×0.5=62.5元,即指其毛利率实际仅有(100-62.5)÷100元=37.5%。

  而现代销售中由于影响价格变动的因素越来越多,因此价格的决定方法与步骤大致如下:

  

  确认定价目标

  企业经营的目的是为了要赚取利益,故其价格制定必须牵涉到利益的回收,即应先找出利润目标,但要如何来找出这个目标呢?可从“损益平衡点”的观念来着手,其公式为: 

  损益平衡点=固定营业费用÷(1-变动成本÷销货净额)=固定营业费用÷(1-成本率)=固定营业费用÷(毛利率-变动费用率)

  假设一家400平方米的超市,每月需要500万元费用,而超市平均的毛利率为20%,且变动费用率为“0”,损益平衡点为:500万÷0.2=2500万元,即该超市每个月要销售2500万元才不会亏本。

  如果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一家超市在商圈调查时,估计每个月可销售3000万元,而该超市估计的费用支出每月需600万元,则其平均毛利率必须控制在600万÷3000万=20%才算平衡,即毛利率如低于20%则会产生亏损,高出才有利润。

  而此损益平衡点需要的毛利率就是最简单的订价基准。如某项商品其进货成本是80元,预定的毛利率是20%,则该商品的售价应为100元,则可采用下列计算方法: 

  售价=购入成本÷(1-预定销售毛利率)=80÷(1-0.2)=80÷0.8=100

  若改用传统的成本加二成的算法,则可能得出来的毛利率会降至16.67%,其算法如下:80+(80×20%)=80+16=96元;其毛利率变成(96-80)÷96=16.67%,而非20%。

  商品计划人员在为商品订价时,一直要在脑海里存有这个订价目标,碰到竞争或消费者无法认同这个加价率而必须削价时,一定要想办法提高其他敏感度较低的商品的售价或降低进价,以弥补亏损。总之,整体的订价目标要高于损益平衡所需的毛利率目标,才能获取利润。

  

  确认真正的成本

  要找出商品真正的原价,首先必须对“步留率”有所了解。步留率源自日本,由于中国尚未找到较合适且足以诠释其意义的用语,在此只有先予延用。所谓步留率大多用于生鲜食品,指生鲜食品经处理后,可贩卖的部分与原有全部之比率。例如:100公斤的高丽菜,经去外叶后,所留下来可以贩卖的只有80公斤,则80÷100=80%,其步留率就是80%。

  超市各部门经营者都必须对蔬菜、水果、鲜鱼、肉类的步留率有深入了解,如此,在订价时才不会出错。步留率虽然亦参考相关单位或同业,但在经营的过程中,仍要不断印证。例如:超市每天都要卖鱼类产品,只要了解进货时的数量,在去鱼鳞、鱼肚后,再加以过磅,假设处理前的重量为80公斤,处理后剩65公斤,则步留率=65÷80×100%=81.25%。

  经过一段时间总计后,可算出其平均值,这个平均值就是算出原价的依据。如上述的鱼类例子,80公斤的进价花了2000元,进价每公斤为2000÷80=25元,但实际上可以卖给消费者的只有65公斤,所以真正的原价是2000÷65=30.77元。

  如果用步留率求解出原价,则其公式为:原价=进价÷步留率=25÷0.8125=30.77元,通常在每日进货后,都一定要先将其进价换算成原价,如此才不会在设定卖价时亏本。

  至于干货、饮料等,很多厂商为促销其商品,也有很多折让办法,例如某碳酸饮料,每箱(24瓶)牌价是300元,在促销期间的优惠如:10箱以上,每10箱送1箱;30箱以上,每箱折让5元;50箱以上,每箱折让10元;100箱以上,每箱折让20元。

  某超市大量采购,进货100箱,则其原价应是(100×300-100×20元/箱)÷100+10箱(搭赠)=(30000-2000)÷110=254.5元/箱。

  该碳酸饮料小量进货的成本每罐是300÷24=12.5元,大量进货后以后,每罐的成本为254.5÷24=10.6元。

  这个价格就是成本容许值。在没有竞争的情况下,仍依正常的加价率,如仍以前述的二成来计算,则12.5÷0.8=15.6元,在碰到竞争时,最低的价格不应再低于10.6元,如果该项商品订价仍无法与同业竞争只有另觅他途。

  

  访查竞争者的价格

  “访价”是设定价格最好的依据。在步入竞争导向的时代里,几乎没有“合理的价格”,有的只是“竞争的价格”。

  在做访价活动时,不仅要了解同业的售价,有时甚至要了解相近业态的售价;如超市必须了解量贩店的卖价。

  访价不仅要对末端的零售价格进行了解,在生鲜食品方面,对于果菜、鱼肉等市场的进货状况、拍卖行情、毛猪的牌价等都要设法去取得,以做为定价的依据。

  有了同业价格后,如果不想引起削价竞争,则应参考多数同业的价格来订价,如果在品质或鲜度上较别家超市特殊,则因价值较高,售价也可稍为拉高。

  如果从访价或竞争的角度来看,就没有什么价格政策可言了,但商品计划人员仍要以同业的售价与自己的进价做比较,如低于我们的定价目标,则显示可能是我们的进货价格太高或费用率太高,这些都值得检讨。

  

  找出消费者心目中的价格带

  消费者在购物时,对各种商品都有其认知的价格,也就是消费者所能接受的价格范围,此即价格带。例如消费者认知的柳丁价格每公斤不应超过20元,柑桔应在20~30元之间,芒果应在80元以下,若在这些价格带以上,这些产品就很难被接受。

  如因泰国榴莲盛产,价格降低,以往一个榴莲在2~3公斤间,每个在超市中须卖80~100元。今年超市把握契机,乘机办了榴莲促销活动,以每个约30~50元的价格出售,结果平常每天只能卖出1~2个,促销期间,每天可卖出20~30个。

  之所以有这种业绩,主要是因为消费者已认知榴莲的价格带应在80元上下,现在价格带降低,使消费层面扩大。

  商品计划人员在规划商品时必须依据消费者的价格带,让消费者有物超所值的感觉,这样销售的速度才会加快。 (一凡)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