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11年11月15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追梦苍穹的张柏楠


  11月3日凌晨,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指挥常万全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宣布,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与神舟八号已顺利实现首次交会对接,首次交会对接取得圆满成功。

  如果把中国载人航天事业比作一个舞台,他无疑是这个舞台上一名优秀的舞者;如果把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看成中华民族的飞天梦,他无疑是一名执著的追梦者——这就是他, 飞船系统总设计师张柏楠。

  浩瀚无垠的天际让他遐想,令他着迷,更使他激情无比。而为了实现酷爱的职业选择,他拿出了“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劲头。报考大学时,一心填报航空航天专业,奠定了职业旅途的基础。

  锁定志向 追求完美的轨迹

  出身于知识分子家庭的张柏楠,从小就喜欢读书。从事化工研究的父亲和从事会计工作的母亲为了3个孩子多读书,从他们并不多的收入中紧缩下一部分,专门用来购置各类书籍,使家里的藏书数量达到了几百本。在那个年代里,有这种“家底”的人家并不多见,张柏楠养成的读书爱好也得益于家庭的熏陶。

  小学和中学时代,读书成了张柏楠乐此不疲的事。一放学回家,他就抱起书来不撒手。那时的图书市场种类单一,中国名著根本买不到,还是一个同学伸手相助,把他家里珍藏的这类书籍借给张柏楠,这才了却了他一直心存的遗憾。从《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这类名著到《资治通鉴》、《四书五经》等古典书籍,他都一一读遍。

  把航天作为一生的职业定位,张柏楠是从学生时代萌生的。上小学时,出于男孩子的性格本能地对航空航天方面的知识格外感兴趣。一次他翻阅父亲的书柜时,偶然发现了一本“文化大革命”前出版的《航空知识》,他爱不释手,辽阔的天空让他豁然开朗,思绪万千,以致后来上中学时他一直订阅《航空知识》。

  上世纪70年代,城里有谁家的孩子能参军入伍,穿上绿军装,就是令人羡慕的事。那时如果能成为文艺兵、体育兵,是不少年轻人的梦想,张柏楠也为此学起了小提琴和手风琴。很快他发现自己根本不是这块料,拉出的调子自己都听不下去,从此想当文艺兵的念头被彻底打消了。

  当兵不成,反而遇到了全国恢复高考的好时机。1980年,考大学填报志愿中,张柏楠毫不犹豫地竟然在五个重点专业和五个非重点专业里填写的是“青一色”的专业,航空航天让他痴迷,非它不学。他这种有自信、有主见和沉着冷静的性格,正是他后来走上飞船研制一个个重要岗位的重要铺垫,也形成了张柏楠独有的触“变”不乱、触“喜”不惊的“大将”风格。

  大学生活完全是军事化的管理,早晨6点起床,晚上10点熄灯,面对课堂上穿着军装的教师,张柏楠也常常是正襟危坐。读书仍然是他的唯一爱好,4年中他的借书证先后换过两次,看的各类书籍也不计其数。

  湖南长沙的橘子洲头、岳麓书院,一个个古迹名胜传颂着民族的历史,一座座丰碑印刻着华夏的伟大精神,置身国防科技大学学习的张柏楠时常被这里的自然景物和人文景观深深打动和感染。大学本科毕业时,学校一再挽留他,两条路任他选,一是留校攻读研究生,二是留校当老师,可是张柏楠更喜欢设计卫星,最终他作出了一次积极的“放弃”。带着从长沙获得的专业知识的“沉淀”来到了北京,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空间技术研究院开始了研究生的“深造”。对自己当年作出的选择,至今张柏楠还是那么坚定不移:“这条路走对了。”

  张柏楠在人生选择和成长的路上留下了一段记录:1962年6月23日出生于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1984年毕业于国防科技大学固体力学专业,获学士学位。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空间技术研究院获得硕士学位,1987年参加工作,199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工程组长、总体副主任设计师、总体室副主任、副总设计师、总体设计部副部长,2004年经总装备部批准任飞船系统总设计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2000年11月神舟号试验飞船获国防科学技术一等奖。2003年11月获全国总工会五一劳动奖章。2004年1月20日,获国务院颁发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2004年4月被评为人事部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天道酬勤 大任在肩智者挑

  如果把中国载人航天事业比作一个舞台,他无疑是这个舞台上一名优秀的舞者。把自己的精力和热情投入到这个舞台,既是他的幸运,也是这个舞台的幸运。

  如果把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看成中华民族的飞天梦,他无疑是一名执著的追梦者。飞天梦幽幽,飞天梦已圆。他心中还有梦,那就是为了每一次的辉煌。

  1987年,张柏楠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空间技术研究院复合材料力学专业研究生毕业后,来到总体设计部六室,从事返回式卫星总装设计工作。不久,年仅35岁的他,又站到了航天飞船设计的第一线。1996年张柏楠被任命为副总设计师,协助总设计师负责机械总体和结构船研制和试验工作。

  谈起几次把飞船送上太空的经历,神舟一号飞船的成功回收让张柏楠最为难忘。10年前的那个深夜,内蒙古四子王旗草原的深秋已经是寒气逼人,凌晨1点,一直守候在着陆场的张柏楠看着像流星一样的火光在他眼前渐渐清晰,清冽的抛伞舱盖声让他一直揪着的心悄悄放平缓了。神舟一号飞船成功返回了!在现场的欢呼雀跃中,张柏楠默默地擦拭着眼泪。“一直到现在,我还能回忆起那个场景的每个细节,人生中最大的快乐莫过于享受心血之作的成功。”张柏楠动情地说。

  快乐并痛苦着,这是张柏楠在飞船设计工作中的一大体会。他说:“我所要做的,就是一步一个脚印,把工作做扎实。通过大量的分析试验,换来每一步的完美。”

  戚发轫,一位从1957年就从事航天事业的“老航天”,也是经验丰富知识渊博的老专家、中国航天界的功勋乃至元老人物。在神舟五号飞船成功后,张柏楠正是从他的手中接过了重任,当起了飞船系统的总设计师。

  “载人航天是系统工程,靠的是团队相互协同配合。小时候也觉得总设计师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包打天下,真正做了以后才知道,每个人做的事都很重要。必须是每个人做对每件事,才能保证工程的成功。”张柏楠谈道,干航天,实践是检验成功的唯一标准,不能有半点马虎。“比如说发动机好不好,必须靠试车,测量的结果满足要求就通过,不满足就得改进,否则飞行试验时就不能保证成功。要把事想全,不能漏掉任何一个细节。”

  谈到神舟八号和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张柏楠表示,虽然交会对接技术难度大,研制过程中也遇到很多难关,但是有党和人民的支持,再加上研制团队十足的干劲,我们才会有今天这样的成绩。

  如今在研制团队里,二三十岁的年轻人占了90%以上,张柏楠幽默地说,40岁就算是“老一代”了。让张柏楠感到放心的是,近年来,这支队伍形成了传帮带的好风气,如何吃透技术,怎样从技术分析上充分验证,数百次的“诸葛亮”会,让年轻人学到了不少经验。队伍的“年轻化”和追求严谨的科学作风,形成了发展的“后劲”。

  张柏楠还有一个愿望——做个义务的科普员。他说在他不是特别忙的时候,非常愿意去作科普讲座。他觉得科普工作非常重要,只有大家都了解科学、热爱科学、向往科学,我们国家才能不断地创新发展,我们的民族才能真正地复兴,我们的航天事业才能真正做到后继有人。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