诞生于上世纪90年代的中国连锁零售企业正在以巨大的生命力在经历她的“青春期”。而那些依附着零售卖场成长起来的中国零售设备企业,也在市场经济荷尔蒙的催化下,从萌生到发育,从暗涌到奔流,走过了20个年头。
应该说,在零售业高速增长的大好形势下,设备厂商绝对不缺市场。但现实却有些“滑稽”,不知道是不是由于零售商这个年轻的伺主是愈发难以“伺候”,还是设备设施厂商自身过于冗余,在互相颠覆与撕扯、反抗与握手、批判与交融中,本土设备商开始拖沓、蹒跚,越来越跟不上零售商前进的脚步……
我们在此解析零售设备市场的这一“非常”现象,并试图向业界呈现,究竟是多大的困难,让本土零售设备设施厂商陷入了不可逆转的中国式困局。
服务了中国零售企业20年的设备商,曾几何时,也有腰杆挺直的时候,大批超市客户在手,现款现货,何等风光。
但如今,卖场与设备商的婚姻变得越来越不靠谱。
曾经“你吃面我喝汤”,伴随着零售企业打天下的众多设备企业现在犹如昨日黄花,备遭嫌弃之余似乎还难逃下堂妇的命运。
共苦不能同甘
毋庸置疑,零售设备商极大地改变了而且还在改变中国的零售卖场。
在上世纪90年代前后出现在中国零售业的POS机,快速地让零售企业扔下算盘,告别了手工状态。在日后一年一小变,三年一大变的零售行业,POS设备的即时更新和兼容性根据零售客户的要求在系统运作下做出相应调整,创造了一个个零售新价值点。
现在,稍具规模的零售企业一定会采购POS设备,但选择哪一个品牌的POS机,决定权从来不在设备商手上。
10多年前的一个盘踞在三四线城市的小型零售企业在选择设备商的时候,也许会因为资金和规模有限而顾虑多多,但10年后当他走出区域,成为全国知名的零售企业,出于品牌、质量等多重需要,企业在设备选型商往往不会再这么束手束脚。
据了解,福建永辉超市在上市之前曾砸下重金聘请外籍设计公司为其卖场做形象设计,而华润在推出新高端业态Ole’后,其所有的Ole’卖场全部安装了以高价闻名的某品牌POS机。
如果说,因为开新店和旧店改造,企业硬件设备的更换和升级还比较常见,但如今的零售企业在更换软件设备商方面也毫不手软。
与其他行业相比,零售业对信息系统的依赖性较强,稍有规模的零售企业,信息系统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经营手段。企业一时一刻都离不开信息系统,一旦系统出现故障将无法营业,业务的处理、财务,以及各种管理信息都无法再回到手工处理状态。
零售蛋糕虽然越来越大,但市场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中国零售业的IT供应商一直处于挣钱难的状态。特别是随着沃尔玛、家乐福等盘踞一二线的零售巨头开始重点开拓三四线城市,一直服务这些大客户的一线软件企业开始伴着客户下沉,使得那些服务区域零售企业的中小软件企业的日子更加难过。
有业内专家指出,在零售行业,IT方案提供商无非有三种命运:一是争取成为头三名;二是在细分市场做第一名;三是被整合掉,或被迫关门。现在零售企业的集中度不高,近两年并购和重组的增多就意味着,大量的小而弱的IT供应商需要在夹缝中求生存,甚至难逃死亡的厄运。
但这一切随着跨国IT企业在中国市场的拓展而变得更加严峻,SAP进入零售业之后就火速拿下了苏宁电器和物美商业的巨额订单,让本土流通IT企业备感压力。
把零售丢了
苏宁、物美并不是个案,为何曾经作为领航者的本土软件商们开始被嫌弃了?
“1990年~2000年,可以说IT服务商带着零售商走,2000年以后,特别是最近,明显感觉IT企业后劲不足了。”一家本土流通软件提供商发出这样的感叹。
的确,在20世纪末的那段时间里,软件企业曾经作为领航者走在众多零售企业的前面,但是如今越来越多的超市开始抱怨其IT供应商不能满足企业发展需求。
以零售企业软件开发为例,曾经零售企业愿意自己组建信息部门开发软件,后来随着企业的发展和业态的多样化,大部分的零售企业寻求专门的流通软件提供商选择委托开发软件。但是近两年,除了花大价钱选择外资软件服务商外,一批零售商开始考虑自己开发软件。
“零售商一直在前进,但IT方面的进步太慢了。”零售专家牛东来指出:现在中国流通软件企业的顾问们,有谁能比零售商更懂得零售。
据了解,国内某知名流通软件企业在2002年前后曾经从零售业挖来一批人才,这些人给企业软件的开发带来很多帮助,但是如今企业里面研究零售的人员并没有更新换代,还是那一批人,使得企业对零售市场的把握度也越来越差。
对于企业缺乏了解零售方面的人才,该企业的解释是如今零售业管理层的薪水普遍提高了,想从零售业向IT业流通的人才变少了。
但业内专家指出:做零售软件的企业不懂零售,对于零售市场的变化,这些软件企业就会显得比较僵硬。很多纯技术的IT软件其实有很大的缺陷,但是那些不懂零售的技术人员他们没有办法感觉到这些缺陷。
难怪零售商抱怨:现在的设备商,不论是软件还是硬件,在产品上重复度太高,基本上是相互模仿,抄来抄去,技术含量太低。
据了解,在电子商品防盗系统(EAS)方面,目前中国零售企业中广泛应用的射频防盗技术任何一个作坊性防盗设备企业就可以掌握。射频防盗设备的利润被极大地压缩,很多中小企业已经没有能力在设备上赚钱,只能靠耗材赚钱。
为此,更多的防盗企业除了竭力推尚有利润空间的新设备之外,也开始炒作RFID的概念。尽管从长远来看,随着RFID标准体系逐步完善,以及大规模生产后成本逐渐降低,FID技术逐渐与EAS系统融合是EAS行业不可扭转的趋势,但目前RFID技术在零售业防盗报警领域的应用才刚刚起步。
做不大的设备商
中国流通行业发展了20多年,零售企业中也出现了苏宁、国美、步步高、人人乐等在一定程度上能与外资零售企业相抗衡的民族企业,但是中国本土设备企业中却没有一个能与SAP、IBM、霍尼韦尔等“拍板”。
对于这样一个困境,零售设备商的回答往往是中国零售业的规模不够。
国内某老牌IT企业的总经理认为,很多中国的购物渠道还没有被开发出来,中国15万亿的社会商品流通,有12万亿是在批发市场完成的。真正在现代流通业的超市、百货商场完成的只占其中的3万亿,所以目前中国流通业里面现代的部分比较少,传统的部分比较多。
随着消费的升级,未来的市场规模不可限量。但在牛东来看来,这个行业最大的问题是太不规范。行业的门槛太低,再加上中国太大,地区和企业差距参差不齐,加上中国特有的人情关系,到目前为止还有很多的人和企业介入到这个行业中来。
“他不是冷不丁地进入,而是在这家做一阵子,然后自己离开再独立开一家类似的企业,在这个行业里面大家都活着,而且还不断在分裂。“牛东来解释道。对于中国零售设备市场的现状,有业内人士担忧,现在国内设备商的企业理念、服务水平都达不到当下零售企业需要的水平,那么这不是逼着零售企业选择外资品牌吗?
也有业内专家指出,目前的国内流通软件的投入、架构等都受到很大制约。相比之下,外资软件巨头原来在制造业积累了大量资源,如果中国本土的软件企业再不改善的话,很有可能日后国内流通IT企业,只能做零售门店终端,而零售企业集团的系统将由外资软件垄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