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事件回放 /
海航商业就像一台疯狂的并购机器。
2010年8月,海航商业下属的陕西民生家乐商业连锁有限责任公司与陕西三棵树超市商贸有限责任公司进行了股权转让签约,原属于三棵树超市的19家门店被民生家乐麾入其下。
2010年10月,海航商业斥资近9亿元全资收购上海家得利超市,并借此进驻上海零售市场。
2011年4月,海航商业收购湖南家润多超市80%股权。
2011年4月,海航商业收购广东梅州乐万家超市51%股权,成功挺进华南市场。
2011年8月,海航商业收购江苏南通超越超市100%股权。
坊间还在传,海航商业将并购广东新一佳超市等零售企业。
三棵树、家得利、乐万家、家润多、南通超越……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这些区域零售大鳄都成了海航的腹中之食,“大胃”海航异军突起,在资本腾挪中,并购的魔杖四处挥舞,“不管大的小的,资产质量良好还是经营不善的,只要对方愿意卖,海航商业就敢收。”
然而,当业界越来越看好家得利或可上市之时,海航商业却被海航实业“吃掉”,其上市梦也随之产生变数。
“胃”有多大
海航商业是海航集团七大板块的业务之一。海航集团麾下包括航空业、旅游业、物流业、实业、商业等七大板块。“最初成立商业板块,主要是集团希望做大做强,涉及更多领域,其希望首先通过收购家得利建立一个平台,随后进行零售同业大肆收购,建立海航商业帝国。”海航系一名内部知情人士透露。
由此业界看到了海航商业的疯狂并购之举。去年,在超市企业中,西安三棵树超市、上海家得利超市先后落入海航商业囊中。今年4月,海航商业在一周之内完成了对广东梅州乐万家超市51%股权和湖南家润多超市80%股权的收购。时隔4个月,海航商业又收购了南通超越超市100%的股权。
不论是家得利还是家润多,海航商业瞄准的收购对象都是区域龙头地位的零售商。“海航商业收购的思路一直都是拿控股权或者100%股权,这样易于控制局面,也便于今后的资本运作。”知情者透露。
据了解,频繁收购的背后是海航商业希望将这些零售资产适时注入麾下的家得利超市,海航商业收购家得利后一直希望将家得利作为零售板块的资本运作平台,计划将家得利独立上市。
有关人士介绍,家得利近几年一直处于持续盈利状态,并未亏损,故十分符合A股市场持续3年盈利的要求。
对于将家得利上市的计划,海航商业是高调快速收购,低调保守上市。知情者透露,去年收购家得利后,海航商业将今年提前做了预亏,希望使整合更完善。同时家得利开始清理不良资产,这些或多或少都是为今后将各地收购来的同业资产注入做前期准备。
不过,随着海航商业并入海航实业,业界猜测,其通过家得利上市的计划恐也生变。
发力不久的海航商业之所以被业界贴上了“并购成瘾”、“大胃海航”等标签。因为其不仅在吞食着零售版块,在商业地产、电子商务、家化等领域也是“胃口”大开。
去年海航收购了天津的国际商场,今年又展开对北京崇文门国瑞城的商业收购。同时,海航商业还将其规模优势转移到线上。
2010年12月海航成立了电子商务公司,开通了购物网站,网络经营商品涉及食品饮料、美容护理、厨卫清洁、母婴玩具、电器、家居、营养保健等,而且其购物网站上还搞着眼下最时髦的团购。海航商业这一点似乎又是在效仿其偶像“沃尔玛”,它的偶像现在做的最红火的就是电子商务。
但传统商业与电子商务的结合并非一帆风顺,沃尔玛线上业务的增速超过了亚马逊,但其整体业绩反而下滑。沃尔玛也一直在寻觅着线上线下业务如何协调的解决之道。
对于海航而言,电子商务与商业的结合,也在摸索之中,全国拥有300多家门店以及海航集团下属的物流和快递、航运、有特色的免税商品等等,诸多条块如何整体协调、横向打通,尚需时日磨合成型。可以肯定的是,沃尔玛的难题对于海航商业而言,也不会是一件手到擒来的事情。
/ 点评 / 做梦也要脚踏实地
张友先
“5年10倍增长,实现千亿收入,跻身行业前五。”这样的梦是不是做得太大了?
根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公布的2010年百强榜,除了苏宁、国美家电零售商,只有百联集团实现千亿以上的销售收入,国内最大的零售企业华润万家销售收入也只有718亿。
而海航商业现在旗下门店总数313家,资产规模108亿,经营收入仅为89亿。距2015年不足5年时间,对于海航商业来说,即使再加倍疯狂并购恐也难达到目标。
而且从海航商业目前的并购状态来看已经是弊端重重,最重要的一点是其只注重并购而不注重整合,“以并购来达到建立零售商业帝国”的想法实在有点不切实际。
再看目前国内排行前十的零售企业,都是实业型的,通过自己开店一家一家做起来的。即使出现并购,也是在自己实业基础上的并购,没有一家只通过并购就进前五的。
而且海航商业收购的零售企业布局分散,有的还是下沉在三四线城市的企业。海航商业很难统一去做整合,比如后台管理、供应商管理。被收购的企业往往还是各自为政,和收购之前没有区别。这样的布局即使将来卖恐怕都很难出手。
更重要的一点,在资金链上,海航商业试图通过“资本腾挪”的方式实现资金链的安全,这无疑于站在钢丝上跳舞,即使背后有海航集团撑腰,但海航集团的连年“不景气”恐怕还自顾不暇。
因此,海航商业并入海航实业也不失为一个权宜之计,毕竟按着海航商业设定的目标一路狂奔下去恐怕最终连回家的路也难以找到了。
为何被自己吃掉
海航商业并入海航实业的面纱是随着其竞购上海家化的消息而揭开的。海航实业麾下已有四大业务,包括海航置业、海航投资、海航食品和海航酒店。
海航商业的风格一直是以重金收购零售同业的原本计划是以家得利为平台,大量收购零售类企业,甚至未来将家得利独立上市。因此,此番竞购家化股权,在海航商业的收购案中显得极其特别。
那么其缘何会参与竞购家化这个日化产业巨头?知情者透露,这一切或许就与海航集团重大内部整合有关。
从航空到地产、旅游、酒店、商业等,海航集团都涉足,盘子铺得实在太大,这难免会增加资金链压力、增加管理难度,所以为了控制成本避免盘子铺得过大,海航集团正将旗下各个板块进行合并和收缩,在其内部目前被称为“关停并转”计划。
根据该计划,原本独立的海航商业被并入了海航实业,简单来说,假如海航商业原本属于二级单位,那么现在就变成了三级单位。
据了解,由于海航商业被并入海航实业就在近期,原本主张在全国范围内大举进行收购零售业的海航商业高层们纷纷被调到了海航集团的其他部门。尤其是一位专作零售业收购的高层已经被调走,该高层被调走后一直没有直接接替者。这也使得海航商业原本只收购零售业的策略发生巨大变化,所以参与竞购家化股权并不奇怪。为了控制成本,节省资金,海航商业暂时应该不会再巨资收购零售同业了,此番竞购家化股权,可能是纯粹出于财务投资考虑,收购优质资产以增加收益。
资本腾挪术
虽然海航商业如今并入了海航实业,其零售并购战略也必然受到影响,但其此前疯狂并购中的资本腾挪术仍然被业界称道。
海航商业之所以能如此快地并购很多项目,因为其资金来源比较广泛,有很多银行的授信额度,又和信托合作紧密,还有集团的支持。中信信托这些在市场上疾飞的公司都是海航商业的合作伙伴。
实际上,间接或直接控制了7家上市公司的海航集团对资本市场运作早已烂熟于心。
占领“上市公司”的战略要地为海航商业今天快速发展商业埋下了伏笔。西安民生的业务已经渗透到了西北的一些三线城市,比如延安。而对广东梅州的超市并购,也是将业务不断下沉到三线城市。
由此可见,海航商业收购乐万家后可以直接增加企业盈利和资产,而这些也仅仅是表面。“海航系喜欢以大挪移、关联交易和买壳等方式进行资本运作,所以其近期频繁收购区域零售商应该也有背后资本运作需求。”金融消费类分析师廉波分析,曾经,宝商集团以宝鸡商业100%股权与海航商业持有的6家航食子公司相应的股权进行置换,之后海航商业将置换得来的宝鸡商业100%的股权卖给西安民生,海航商业此举就是靠出售“非优质”资产部分股权,集中获得零售业资产股权。
/ 观察 / 零售板块还能否“飞”起?
有业内人士分析,海航商业被合并,可见商业板块在海航集团内不太受重视,因为零售产业的资产规模以及利润率等与航空、物流等板块相比都显得太小。要重整旗鼓必须与相关产业联动,假如整合得当,则商业板块依旧可以放光彩,但假如整合不利,则之前辛苦收购下的零售企业可能会陷入发展僵局。
据了解,目前海航商业资产规模108亿元,年收入80亿元,包括原本的西安民生、宝商集团等在内,一共328家门店,而家得利因为要配合“非自开新店,而主张收购”的策略而一直维持在150多家门店规模,即被海航商业收购后,家得利几乎没有增量。这与同业的联华、华联、华润万家等动辄数千家门店的规模相比,海航商业还属于“小弟弟”级别。
“海航集团其他板块资产规模动辄数百亿元,可是海航商业只有100多亿元,属于弱势板块。既然距离最初的商业帝国设想还很远,那么上级集团就决定改变策略了,将原本独立的海航商业并入海航实业,独立商业板块被撤销。同时,原本负责海航并购事宜的副总裁被调任至海航旅业。”上述知情人士透露,副总裁调任后,暂无接替者,但上级领导正拟聘请“外脑”接替,暂定接任者是来自华润万家的一位管理者。
另外,据海航收购的公开资料显示,海航集团的资产负债率正呈逐年上升的态势。2008年,海航集团的资产负债率为67.59%,2009年上升到75.01%,2010年则进一步上升到了75.75%。
上述人士透露,在此背景下,海航集团开始在内部进行合并收缩策略,将一部分业务缩小或合并。
由此原本希望将家得利独立上市的想法如今很可能会发生变化,因为一旦暂停收购,必然影响到未来商业板块的规模,达不到一定的规模和盈利水平,则家得利要上市是很难的。
但也有业内人士认为,海航商业所收购的超市企业均可算是优良资产,海航商业绝不会置之不顾,虽然并入了海航实业,海航商业将来也可以分拆上市。另外,海航商业的资本运作和收购模式都是很独到的,将来的前景并不一定会像有些人预想的那样悲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