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4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听,他们的呐喊!


  2011年,行业究竟发生了哪些问题?企业究竟遇到了什么瓶颈?宏观环境究竟给企业带来了怎样的影响?政策究竟是促进还是制约了行业的前行?政府部门究竟应该怎样去正确规范并扶持零售业的发展?请听听这些行业精英们的发自内心的真实呼声!

  要真正控制物价,还是得解决深层次的矛盾,特别是垄断企业追求垄断利润,社会管理成本、商品物流成本过高等问题。

 

  上下游都需流淌“道德血液”

  王填(步步高商业连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今年的宏观环境从经济层面来说,主要是宏观调控,银行惜贷,信贷收紧,对我公司虽略有影响,但影响不大。

  面对通胀压力,没有灵丹妙药,根本的还是靠“开源节流”——一方面提升销售,另一方面通过加强管理,控制成本支出,增加效益。我公司采取的以超市和百货为双核,置业公司、餐饮公司等多种业态多元发展,成为多业态零售商的战略举措,也减轻了通胀压力。

  政府的相关政策,目前看来正在显现其调控效果。我希望这些政策能具有更好的持续性,更希望政策能够在各地方能执行到位,不走偏。

  收取服务费很合理

  “进场费”本来就是个伪命题,我们早已经不收进场费,只是根据和供应商的约定,收取一些必要的卖场服务费。因为供应商的商品进入卖场销售,卖场承担了本该由供应商承担的众多质量安全风险,有些供应商还要求自己的商品在卖场内陈列在较好的、顾客更容易看到、更容易接触到的端架和堆头等,而这样的位置在卖场也属于稀缺资源。同时作为卖场,要为供应商的商品,提供储存、特殊促销、叫卖等各项服务,所以需要收取一定的服务费用。实际上,供应商提供的费用是向超市方购买服务的费用。

  物价高企的原因并非服务费引发,众所周知是因为社会管理成本过高、过桥过路费和油费过高导致的商品流通成本过高,通货膨胀,农产品的生产资料成本上涨过快导致农产品价格不断攀升等综合因素的结果。

  供应商和零售商之间,是唇齿相依的关系,但是牙齿和嘴唇也免不了要“打架”,其实零供双方在本质上肯定是不存在根本性矛盾的。在中国目前的市场环境下,供应商按照自己的需要为购买零售商的服务并支付一定的费用,并不是什么矛盾的体现。

  政策无需走“偏锋”

  每年,食品安全问题此起彼伏。当然,零售商对所销售的食品的质量安全保障肯定是有义务和责任的,因为顾客直接从商家手中购买商品。但是,目前相关政府部门及消费者将发生食品安全问题的责任过多的放在超市身上,还是值得商榷的。因为超市只是商品销售者,并不是食品的生产者,超市只能在前期进场时进行监督和把关。

  食品安全问题,更多的还是要靠食品生产厂家“流淌着道德的血液”,在生产环节进行严格把关,不采用不合格的原料生产,不将安全、质量不合格的商品流放市场。政府和质检部门更应该在生产环节严格把关和监督,对制造不安全食品的“黑心”厂家严格查处,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食品安全问题。

  再者,今年的购物卡实名制政策从目前来看,对我们的影响并不大,因为公司购物卡销售在整个公司销售中的占比是比较小的,而且我们的购物卡以前本来就是符合政府规定的。但是惩治腐败,是一个范围很广的命题,需要全社会和我们的政府共同努力。对购物卡进行一些管理,是有利于商业企业的规范管理和运营,但并不能彻底解决腐败问题。

  再加上今年物价特别是民生商品物价上涨的幅度比较明显,有些商品存在一些因为追求垄断利润而非正常涨价现象,政府进行一些必要的干预和限制,是有必要的。

  但要真正控制物价还是得解决深层次的矛盾,特别是垄断企业追求垄断利润,社会管理成本、商品物流成本过高等问题。

  自强就无所畏惧

  关于零售业未来的发展和趋势,我的看法是,网络零售和电子商务的高速发展,确实对传统零售提出了众多的挑战和冲击,而且未来可能会有更加深远的影响,这是一个趋势。但是从目前来看,传统零售始终还将是社会零售的主流,因为网络零售和电子商务有其无法自身克服和弥补的一些缺陷。未来传统零售会更加重视网络零售与电子商务,与网络零售和电子商务相结合,互为补充,线上交易和线下交易相得益彰。

  任何行业的整合和优胜劣汰都是不可避免,结果是一些企业被卖掉,这些企业或者出于经营方向的转型,或者出于资本运营的考量,或者出于对经营前景的判断,做出这样的决策,都是正常的。作为区域零售企业,要想在市场大潮中站稳脚跟,最重要的还是苦练内功,提高自身的经营管理能力、提高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只要自身的实力足够强,面对什么样的竞争都无所畏惧。

 

  要么沉沦,要么爆发

  汤耀华(四川WOWO便利管理公司副董事长)

  作为在四川发展的企业,同全国零售企业一样,WOWO便利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痛处和尴尬。

  首先是工资大幅上扬,基本工资加各种补贴近2000元,即便这样也难以招到员工,加上一线员工离职率高,而便利店又不能像其他大型零售企业把人员负担转嫁给供应商,自己员工比例高。久而久之,我们这种类似便利店便成为中年妇女集散地。

  其次是租金大幅上扬,由于遏制商品房价格,社会流动资产在寻求出路,2011年除了投资黄金、做民间信贷等能使资金不缩水,另一个主要方向就是投资商铺,2010年前,在成都市区,新的商铺价格在2~5万的每平方米。

  2011年已难找5万以下的商铺,投资商铺的成本升高,带来租金价格的持续升高,特别是我们做便利店,所租的店铺面积都在100平方米的小店铺,其受到的冲击力最大,每月租金从原先每平方米100元左右猛升到200元以上,以致行业流传做小店经营是为房东打工。

  由于2011年猪肉等大宗商品的农产品价格上扬,带来商品进价的提高,而零售价格由于受国家干预政策和市场竞争的影响,也不可能一步到位,部分商品形成剪刀差,同时影响了毛利。

  2011年WOWO便利店虽然销售比2010年有明显增长,但各项费用的增幅已削弱了利润的高幅增长,企业的经营压力与日俱增,同行一见,感叹万分,全国的零售同行都会念叨各种困难,在这种局面下,要么在埋怨中沉沦,或在埋怨中爆发。

  总之,既然已做了便利店,就没有退路,在人工、房租日益高涨的经济形式下,我们每个企业面临的困境是一样的,但便利店的前景大家非常清楚,非常有潜力,其实我们应该庆幸:提早作了便利店,已在局部市场中各地的便利店还是占了垄断地位,已在局部市场上建立了消费者家喻户晓的品牌,现在不管是外资和内资,要投入这个行业的成本必然是我们的10倍以上,只要我们清醒认识到这一点,利用时间差及时调整,及时追求精致化、早点化、服务化,我们便利店在本土市场上才刚刚起步,也必然在本土市场上有一席之地。

 

  政策支持刻不容缓

  于树中(河北国大连锁商业有限公司总经理)

  目前,租赁成本费用的增加、人力成本费用的增加、人员招聘和留人难,及专业人才的培养、门店选址难等等,都在不同程度地制约企业发展。

  近几年来,连锁企业的开店速度明显下降,一些城市的商业网点已趋于饱和,中小企业想扩张发展找不到合适位置,同时商业地产租金增长过快,还受外来大型连锁超市等一些业态挤压等因素,导致区域发展的企业经营成本高,经营压力大等。同时,企业靠自身开店和提高单店业绩扩大规模,一般过程都很漫长,一些区域型企业发展后继乏力,所以出售给别人也是一种选择。

  在成本上升的同时,城市商业设施盲目建设也带来诸多问题:网点过分集中和同质化,加剧了商业企业间的恶性竞争,导致企业整体效益下降,也破坏了商业的生态平衡;大型商业设施的盲目“扎堆”建设,对交通、环保、城市安全都造成一定影响;商业营业用房空置面积大幅度增长,造成社会资源的大量浪费。所以,对于商业大店法的推出,我们还是比较迫切的。

  另一方面,网购的规模以超常规的速度递增,对传统实体销售的侵袭正在加速,不断上升的租金成本和人力成本正在成为实体销售点的致命因素,而网购对其利润的侵袭在很多行业都在显现效果,在中国,网购这种商业模式具有比其他国家更为顽强的生命力,中国人天性对价格超级敏感,喜欢比较,未来几年,网购市场潜力巨大。但网络监管机制的规范也极为重要。

  今年以来,国家发改委和相关地区物价部门披露了一些涉嫌价格欺诈的行为,很多问题确实直接冲击超市经营业务的“道德底线”,对整个行业构成了潜在危机。诚信经营永远是企业坚实的道德底线,也是高压线,不能碰。企业要永远关注消费者的购物感受,要诚信面对消费者。

  零售业是老百姓生活不可或缺的行业,便利和一站式的购物需要仍是未来零售业发展的重点。希望政府在资金借贷、资本运作、市场经营环境扶持、网点建设规划等方面的政策支持。

 

  零售商“压力山大”

  李燕川(北京超市发连锁股份有限公司总裁)

  作为零售企业,北京超市发连锁股份有限公司今年以来销售额始终保持两位数字的增长幅度,但经营利润却在持续走低,切切实实感到了经营压力,超市发经营上最大的感受是人工成本、店铺租金成本的大幅提升,人工成本增长20%以上,店铺租金成本几乎到达了50%,费用增大必然摊薄利润,给经营者带来巨大压力。

  政策效果明显

  政府出台的一系列抑制通胀政策,某种意义上说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不能简单地打压和人为控制价格。治理通胀一定要按市场规律办事,兼顾行政手段,多方采取措施,统筹兼顾。

  今年出台的购物卡实名制政策,受政策影响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机关对购物卡的购买,影响了零售企业销售业绩的提升。但我个人认为,多年来形成的购物卡作为商业交易手段,已被市场广泛接受,作为政府应认真加以研究,并尽快出台相应的实施细则加以规范,而不是采取简单的手段加以控制。而且,购物卡推行实名制,不应单纯是购买实名制,还应包括使用过程中的实名制才可能达到反腐败的目的,否则就会流于形式或作用不大。同时,反腐应从源头治理,在制度、法律层面加以约束。

  另一方面,大店法在零售商之间的讨论也由来已久。从发展的角度看,虽然我们国家具体情况不同,区域大,市场空间大、消费层次多,大小店并行不悖,各自都能找到生存的空间。但从长远看,政府应适时推出大店法,对小店加以保护,对不同区域网点数量、规模、业态等进行科学、有效、明确的规划,避免造成资源的浪费。

  政府应做好商业规划,多给内资超市发展时间乃至资金支持。在充分考虑社会资源再利用的前提下,将生产、零售、物流统筹考虑,政府多做搭台工作,采取经济的手段,推进企业健康发展。

  媒体须公正客观

  每次食品安全事故发生,超市总是成为背黑锅者。食品安全与零售商当然有必然联系,作为食品安全最后一道防线——超市责任非常重大,政府和质监部门严格管理是应该的,超市经营者应该在加强自律的同时自觉接受监督。但是食品安全是一个系统管控的过程,零售商只是系统中的一个末端环节,从生产到运输等各个环节的管控都是非常重要、不可缺少的,就应该环环相扣,层层把关,最终才可能确保消费者所购买的食品是安全的、放心的。

  此外,国家对市场物价总体水平抑制不力,媒体似乎在转移视线,竟把零售商推到风口浪尖,找出零售企业“进店费”当替罪羊,媒体这种简单、片面,不深入、不全面的报道,也缺乏社会公允,对于整个零售行业是不利的,更对社会的流通不利。

  媒体把零售商收取供应商进场费作为推高物价的罪魁祸首对于零售行业说是不公平的,也是不能接受的。因为国家物价总体水平近年来持续走高,仅一个“进场费”就能起到这么大的作用力、推动力,高估了零售商在市场上的作用、能量,与事实严重不符。不具有话语权的零售行业被媒体这么说、这么炒,除了无奈还是无奈,只能做好自己,让事实说话。

  坦率地说,进场费不是中国固有的,我们内资企业还是跟外资学习借鉴来的,而外资的超市盈利模式是经过多年发展,经受过市场考验的。我个人认为,零售商将陈列资源进行分配,在零供协商一致的基础上,双方通过合同约定,收取一定的进场费应无可厚非,是资源竞争的结果,是市场竞争的需要。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