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跨出区域将成常态
从2010年开始,本土区域零售龙头企业开始重新向外埠市场谨慎扩张。福建永辉、步步高等本土企业在上市后更是强势出击,比如永辉超市就已经在福建、河北、河南、安徽、天津、长春、北京、重庆、江苏、黑龙江、辽宁、四川、贵州等10多个省份布点,且有大规模的开店计划,并计划在东北投资30亿元建物流中心,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全国性企业。而步步高也除了早进军江西外,2011年4月通过收购四川统一量贩进入西部市场。
河北北人集团也在山西阳泉开出购物中心,并计划在未来几年渗透到整个华北市场。可以肯定的是,2012年,还会有更多的零售企业向外区域迅速扩张,跨区域发展将成为常态。值得欣慰的是,与2004年左右盲目扩张不同,此轮外埠扩张的企业均具备了相当实力,而且战略目标较为清晰,竞争力较强,因此市场风险的可控性较大。
但是,本土企业的跨区域扩张仍须谨慎。一些企业迫于资本市场的压力,马不停蹄地全国开发,其实也为日后的隐患埋下了伏笔。因为无论是人才的瓶颈还是管理上的挑战,短时间内依然无法找到有效的解决之道。战线拉得太长,难免自顾不暇。希望不要重蹈五六年前一些企业因为疯狂圈地抢地盘而最终倒下的覆辙。
13 网络零售两极分化
电子商务在2012年仍然会是业界的热点。在去年笔者针对2011年零售业的预测中,曾表示2011年尽管可能掀起零售商触网潮,但却会叫座不叫好。一年来的发展证实了这一预测的准确。
2012年这一情况仍将延续。理由也与去年如出一辙,因为网络零售除了需要具备上述优势,对技术要求更强,在营销技术、消费者分析和数据挖掘等方面都完全不同。此外,传统零售商进军网络零售尚缺乏专业的人才团队。更重要的是,大多数传统零售商对开展网络零售的业务方向和定位不清。很多企业仅将网络零售看作业务的补充,可有可无。战略与战术上的双重轻视,不会给传统零售商进军网络带来太大效益上的改观。
不过,2012年,传统零售商开展电子商务业务也会出现两极分化的局面。当下,苏宁易购、国美商城和库巴购物网的业绩正处于上升期,沃尔玛也通过入主1号店强势杀入,这些不同类型的方式让传统零售商在电子商务领域给了业界不少借鉴的经验。然而,如果在网络零售业务上,传统零售商也固守依靠自身开拓的策略,在一无人才二无经验三无胜算的残酷现实面前,往往只能是事倍功半。因为隔行如隔山,网络零售毕竟是真“软肋”。不久前因砸进6000多万元却不见声响的美特斯邦威刚刚宣布退出电子商务领域就再一次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因此,笔者建议,传统零售商若真有意在网络零售中杀出一条血路,不妨也效仿实体扩张,对成熟的团队和电子商务网站实施并购,或有事半功倍之效。
14 农超对接缺乏后劲
农超对接是一种好模式。实施以来也在农民增收和超市生鲜经营的提升及降低成本上起到了不小成效。但却仍处于初级阶段,如果没有配套的土地、税收等方面的政策扶持,农超对接将缺乏后劲。
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公布的43个“农超对接示范项目”显示,农超对接产品销售额占总销售额的比例普遍偏低,43家零售企业的该项指标不足15%。超市还远远不是农产品销售主渠道。另外,农超对接面不够广泛。截至2010年底,全国已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为36万家左右,其中4万多家合作社实施农产品生产质量安全标准,即具备了与超市对接的条件,而目前已经与超市实施对接的仅为1万多家,不足1/3。
而超市在农超对接上也存在不少问题,制约的核心是配送能力。小型超市无法实现规模经营,大多数连锁零售企业至今没有自己的生鲜配送加工中心,极大地阻碍了农超对接的步伐。因此,政府部门在2012年必须加大对征地、资金等方面的支持,同时简化农产品增值税抵扣手续,乃至免征农产品增值税,惟有如此才能加快扩大农超对接规模和提升农超对接水平。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农超对接中有很多走过场、做形象的现象。一些地区和一些零售企业往往搞个隆重的签约仪式,然后合作便不了了之,甚至出现了农民和农产品生产企业拒绝与超市对接的情况,这些都需要引起重视。
15 高端超市褪去光环
值得业界重视的是,2011年9月20日,华润在北京国贸一期高端超市Ole’被其定位中低端的blt取代。华润万家负责人也表示,明年将对北京所有的Ole’进行评估,根据商圈、人群定位等评估标准决定其是否进行转型。
在创新求变的过程中,很多零售商纷纷开辟了高端超市这一业态,上海城市超市,北京华联的BHG,武汉中百的生活剧场,华润的Ole等等。几年的实践下来,尽管高端超市有一定的市场空间,但其业界广泛追捧的光环正在褪去。
1700元一斤的牛肉,800元一瓶的矿泉水……由于缺少高端商品的采购买手、商品货源匮乏、采购成本高,目前国内真正的高端精品超市寥寥无几,很多都做成了高价超市,如果一直如此,高端超市的前景着实堪忧。
其实,笔者早在去年就指出,高端超市更多的是补充和完善市场的缝隙需求,而不是满足大部分消费群体的需求。
换句话说,这是对细分市场进一步的补充,而不可能是替代或是革命性的颠覆。传统业态的主流地位仍将长期保持。零售企业不能因此“舍本逐末”。一个事实是,香港高端超市品牌“city super”从1996年的第一家门店到今年在上海浦东国金中心商场的第9家店,共历经了13年。而同业态的和记黄埔属下“TASTE”超市扩展多年,门店数量也仅仅停留在几家。
而在内地,零售商转型高端超市的热潮却一波接一波,这种狂热的情绪本来就不正常。华润的高端超市在京城遇冷的事实将给零售商不少启示,2012年,零售企业对高端超市业态的尝试和拓展都将更加理性。
16 微博营销时代到来
从2009年国内微博诞生到2010年和2011年的爆发性发展,微博已经成为全民最为关注的网络交流平台。随着微博的火热,也催生了一种新的营销方式,就是微博营销。
业内人士经常运用这个比喻:粉丝超过一百,你就像是本内刊;超过一千,你就是个布告栏;超过一万,你就是本杂志;超过十万,你就是一份都市报……超过一亿,你就是CCTV了!
微博也同样受到传统零售企业的追捧和重视。家乐福、沃尔玛、福建永辉、华润万家、麦德龙、卜蜂莲花……包括众多的百货企业,都开通了微博,且都拥有上万的粉丝。随着零售企业对微博的认知以及微博渗透力的进一步加强,2012年或将迎来零售业的微博营销时代。
在微博平台上,每个人既是传播者,又是受众,两种角色交错,极大地提高了多方交流的互动性,且企业可利用这种交互性,加强对目标用户的舆论引导。
企业利用更新自己的微博传播企业、产品的信息,可以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和产品形象。每天更新的内容就可以跟大家交流,或者有大家所感兴趣的话题,这样就可以达到营销的目的,对企业来说,微博的价值不仅仅在于传递企业品牌信息,还有一个值得关注的就是企业能利用微博这个平台,在与用户互动过程中免费获得用户的评价及市场动向。
但是,目前零售企业的微博很大一部分停留在仅发布打折活动信息的基础上,在微博最重要的互动性上,几乎没有体现。这是值得企业去下一番功夫琢磨的,毕竟,如何发展更多粉丝并牢牢粘住,才是微博营销成功的关键所在。
17 外资零售处境尴尬
无论是百思买上半年的宣布撤出,下半年又计划卷土重来,还是易买得水土不服欲打包出售,抑或不绝于耳的家乐福将出售中国业务的坊间传闻,都已经明确地向已进入或正准备进入的外资零售企业发出了强烈的信号:不适应中国市场和中国消费者,不管是国际巨头还是无名小卒,市场的淘汰机制都将一视同仁。
这一点,不仅是失意的外资巨头们需要检讨。大润发、欧尚、Tesco、沃尔玛、乐天玛特等近几年来风头正劲的企业也同样需要重视。否则,2012年,仍然会有外资巨头在中国市场的竞争中无奈出局。
随着超国民待遇的取消,外资零售巨头在中国市场的优势将不会再像以往特别明显。而且,外资零售企业将面临比以往严酷的竞争环境。这一点,从2011年初针对家乐福的价格欺诈事件,以及2011年1到8月,沃尔玛重庆多家分店因销售过期食品、不合格食品、虚假宣传等问题受到当地工商部门8次处罚。卜蜂莲花也曾被相关部门检查出违规行为并予以处罚等事件中可见一斑。
让人难以接受的是,为什么在国外表现良好,一旦到了中国,外资零售巨头也会发“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的现象?中国市场需要的是外资零售企业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使中国零售业更加诚信、更加规范,而不是相反。因此,外资零售企业未来在中国市场的生存与拓展,需要更加谨慎、更加认真,否则,就有可能迎来“黑色岁月”。
18 上市之路不再坦途
尽管2011年有文峰大世界、宁波三江、高鑫零售(大润发捆绑欧尚)等连锁零售企业竞相登陆资本市场,连锁零售的概念也仍然受到投资者尤其是VC/PE的青睐。红旗连锁、石家庄北国集团等上百家企业还在排队等待上市。但在2012年,连锁零售企业的上市之路将不再像以往那般顺利。
2011年,已经有俏江南、净雅等连锁餐饮企业及维格娜丝等服装连锁企业的上市申请被否、被拒或搁浅。有消息称,证监会开始对连锁企业的上市申请予以重点核查,关注企业的潜在风险及门店的持续经营能力,以及近一年来的异常增长行为。而且,创业板已经明确不欢迎传统行业的企业挂牌。种种迹象表明,连锁零售企业走向资本市场之路将比前几年困难得多,一些实力较弱但已规划或运作上市的企业更要重视这一信号,及早做出相应部署,以免最终损失过大,影响企业的正常经营与发展。
西北一家年销售额在10亿左右的零售企业运作上市几年未果,投入的上千万元基本就打了水漂。按零售业净利1%左右算,这家企业相当于一年白干。其实,每年能上市的幸运儿就那么几个,大多数零售企业的上市之路根本就是行不通的。笔者还是建议零售企业做好自己的经营是根本,不要为了资本而失去了对实业的兴趣。
19 零供博弈更为激烈
一方面是供应商叫苦不迭地抱怨零售企业各项费用收取太高,一方面是零售商觉得自己非常委屈。2011年,零供矛盾的爆发也较前两年更为频繁。实际上,从2010年末,联华下架卡夫,以及康师傅停止供货家乐福的风波就能看出,这些实力强大的供应商都开始与零售商发生正面的、大的磨擦与矛盾,中小供应商与零售商的矛盾就只会更多。
其实这是由于全球经济下行、中国宏观经济形势严峻以及持续通胀惹的祸。持续通胀导致企业各项运营成本的上涨,给零售商的经营带来不小压力,零售商只好选择将这些压力的一部分转嫁给供应商,但供应商身在生产、制造的环节上已经承受了成本上涨,两番夹击,的确苦不堪言,这就是为什么本来已经缓和的零供关系,突然间矛盾和磨擦再度增多,所谓的“加码进场费”等说法层出不穷——因为零售商的“利润压力”已比供应商更大。
遗憾的是,目前尚无良方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只要大环境没有根本性的转变,零供之间的博弈在2012年就会更加激烈。其实,零售商有时候也非常弱势,在面临一片喊打声中,还会受到“道德声谴”,实在是有苦说不出。
20 零售格局变数丛生
海航商业一口气吞下了家润多、家得利、梅州乐万家,还有传言称要收购新一佳;华润万家收购了洪客隆……众多区域零售商似乎又像2006年那般在“卖身”。
行业并购在2011年继续风起云涌,2012年无疑不会停下步伐,甚至只会更快。永辉、步步高、文峰大世界等上市成功的企业,无一不在寻找优质的并购目标。
区域企业频遭并购的原因有几点。一是企业资金链紧张,经营困难,需要输血自救;二是企业家做零售年头一长觉得累,且难以突破;三是企业无法找到或难以培养好的接班人;四是向商业地产或其他领域转型;五是纯粹套现。
这其中最值得担忧的是第三点和第四点,有些民营零售企业经过10余年的发展,摆在企业面前的是可持续发展的难题。还有像洪客隆这样的本土龙头企业,在地产高额利润的诱惑下出售零售业务以求转型。这是时下部分零售商心态的真实写照。此外,愈加扑朔迷离的宏观经济环境和残酷的市场竞争也将一些零售商逼到生存底线,不得不出手求生。
当然,这给了大型零售商或其他资本兼并整合、进一步提高市场集中度的大好机会,但同时,也使得零售业未来格局走向更加变数丛生。惟一能确定的是,2012年及此后的每一年,都会有区域零售企业因此而湮灭。市场加速向少数企业集中是没有悬念的。但是,没人能知道,究竟谁能笑到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