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定的角度上说,散文和我们的生活无关。不读不写,完全对生活没有影响。就像一个人终身不喝茶,绝不会产生什么不良后果。
但这二者,我都比较喜欢。尽管喜欢得有些随意、漫不经心,却绝无丢弃的可能。我阅读的时间空间,也充满了随意性。其实,占据我主要精力的还是小说,那些古典名著才是我的精神主餐。而散文,只在阅读之余充当茶的角色,当不得米饭菜肴。我并不认为因此而轻慢了散文。相反,私底下还认为看得很重,就像对等主食和偏爱的点心一样。
苏轼曾说过,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这一点很像我阅读散文。几天不读散文,便觉得精神没有依托。也曾有人说过,三日不读书,便觉口臭。对于此,我觉得又有些像茶了。隔了几天不喝茶,便觉得呼出来的气息都带着浊腥味,也从此远离了心中的山林。
除了偶尔和友人上茶楼,独饮更有一种快乐。像这样的早晨,雨声零碎,窗外有些鸟鸣,空气幽凉而清新。心中无事。我泡上一杯茶,就很像坐在一篇散文里。
我喝的并非名茶,是我们当地产的。我有一个同事家住花尖山脚下,每年清明过后,总会帮着他们村里人在同事之间推销花尖山绿茶。因此年年有了喝花尖山绿茶的机缘。这和读书又有些不同,读书要读名著,林语堂曾经说过,读书要读第一流或第三流的书。但每个地方自产的茶,自然会有一种本地的清香,就像本土文化一样,一方茶水养育一方人。
曾经和人开玩笑讨论,生活最好是什么体裁。有人说,喜欢诗歌,光彩夺目,热情喧嚣。也有人说像小说才好,高潮迭起,充满了各种趣味。唯独希望生活不要像散文。平淡无奇,几乎不能有什么荤腥。
的确如此,一般的散文,还真的没有什么故事,只是一种感觉,说不穿。实在要说开,什么也就没有了。就像生活中的无法看透看开。
但如果经历了一些事情之后,才会发现生活中很多表面很绚丽的东西都是浮空的。任何精彩的人生,绚丽终究是短暂的。平平淡淡才是真。
散文就是这样子,没有很绚丽的外表,却有一种真在里面,如果没有真,就构不成散文了。也许一件很小的事情,通过散文,却能发现里面的大和真。
生活中的茶亦然。没有泡沫,也没有咖啡带有异域风情的颜色。茶的颜色很本分,红的或绿的,都是茶叶的本质决定的。即便是有些香甜,但也是在苦涩之后,才慢慢地品尝出来的。
大凡喜欢喝茶的人,多比较清瘦。从一定的角度上说,茶能降脂,能减肥。但喜欢喝茶的人,并不是以此作为喜欢的缘由。静静地喝茶,静静地思考,身体是消瘦的,但是精神是丰腴的。
散文和茶,尽管呈现的方式不同,但是它们的归宿是相通的。一个通过眼睛,另一种通过口舌,它们能够轻易抵达我内心的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