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位于鄂渝边陲的湖北省恩施市板桥镇信用社门口,一块镶着金边的“农信社阳光信贷公示牌”格外醒目,吸引了不少过路人的围观。这块牌子向大山深处的老百姓介绍了信用社支农贷款品种、贷款准入条件、办理流程、监督联系电话等内容。
据了解,为全面推行阳光信贷服务,恩施市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在全市共设立了49块公示牌,并组织了74名信贷员走村串寨为农民送金融服务,为推动武陵山老少边穷地区农民致富增添了希望。
明确规划目标
今年以来,恩施市农信社围绕“生态立区、产业兴区、开放活区、富民稳区”目标,不断提升金融服务能力,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加大信贷投放力度,为鄂西武陵山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建设(以下简称武陵山试验区建设)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
按照湖北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出台的《农信社支持湖北武陵山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建设三年规划》,恩施市农信社计划今年新增存款6亿元,累计投放各项贷款10亿元,支农贷款占比达到85%以上,新增特约商户35户,新培育中小企业100家,到2013年底,各项存款达到36亿元,各项贷款达到22亿元,农户发卡率达到90%以上,个体工商户、中小企业经济档案建档率达到80%以上,全面完成精品网点改造工程。
支持生态产业
走进恩施市芭蕉侗族乡戽口村,一幢幢“青瓦白墙花格窗翘檐角”的特色侗族民居楼,掩映在青山绿水间,宅院旁的竹林不时传来清脆的鸟鸣,满坡的青翠茶园吐露着阵阵芳香,山脚下的溪流唱着潺潺的欢歌,厂房里机器的轰鸣声似脱贫致富的音符……
芭蕉侗族乡戽口村海拔500多米,特有的沙壤土质适宜发展茶叶种植。为让老百姓脱贫,恩施市农信社大力支持该市茶叶产业结构调整,为茶叶种植、收购、加工、销售等开通融资“绿色通道”。在农信社的支持下,“一年忙到头,吃饭还发愁”的戽口村已经摘掉穷帽,发展茶园面积超过8500亩,茶叶总收入突破4800万元,人均纯收入近3000元。如今,该村已成为芭蕉侗乡的老牌茶叶生产专业村之一,正在整体推进特色民居改造,大力发展集休闲、娱乐、乡村体验于一体的生态旅游业。
为支持武陵山实验区建设,恩施市农信社围绕该市“保烟增茶强蔬菜、抓林促药壮畜牧”特色产业发展思路,突出抓好烟、茶、蔬菜、畜牧、药业、林业六大产业发展,不断推进特色优势农业、绿色低碳工业、生态文化旅游业产业化建设。截至今年7月末,恩施市农信社累计投放各项贷款11.55亿元,其中累计投放特色农业贷款4亿元,涉农中小企业贷款2.74亿元,生态旅游基础设施贷款7260万元,大力支持了550多户个体经营户、126余家中小企业发展。
优化金融服务
为了让武陵山试验区所有百姓都能享受到农信社方便、快捷、安全的基础性金融服务,恩施市农信社在加大信贷支持的同时,还不断优化金融服务质量、提高金融服务能力。
为消除试验区金融服务空白乡镇,恩施市农信社在沐抚乡开设营业网点,让沐抚乡的老百姓从此告别了要经过两三个小时翻山越岭才能到农信社办理业务的日子。同时,为方便老百姓取款,除沐抚信用社未完成精品网点改造外,恩施市农信社的ATM自动取款机已覆盖了所有乡镇,POS机不仅落户到集镇个体工商户,还飞入了乡村普通百姓家。
为加大试验区经济发展,今年年初,恩施市农信社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帮扶了红土乡大河沟村。截至今年7月末,红土信用社已向该村发放贷款1800万元,其中帮扶19户农户进行生态家园建设,支持该村新发展中药材种植面积600亩。目前,该村魔芋面积已达1125亩,生猪饲养量达到6352头。
为规范信贷从业人员办贷行为,恩施市农信社全面推行阳光信贷服务,通过积极参与“万名干部进万村入万户” 活动,组织信贷员发放了20000多份支农宣传手册,及时为老百姓建立经济档案调查表,并在城区、乡镇各个网点设立“阳光信贷公示牌”,公开监督热线电话,设置举报箱,进一步明确信贷纪律,广泛接受社会监督。
看着这块透着金色光芒的牌子,板桥社主任李俊深有感触地说道,“有了这块公示牌,信贷员办贷程序更加透明化了,办事效率也明显提高了,来信用社办事的老百姓也更加满意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