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年2月,电影《红色背篓》在全国公映。影片讲的是山区供销合作社营业员王福山为方便群众,坚持背篓上山、送货上门的故事,王福山的原型王砚香是北京市房山区黄山店供销社的营业员。这是我国拍摄的第一部反映供销合作社工作的电影,在当时也是唯一的一部。
46年过去了,再来回顾这部影片,黑白老胶片遮不住红色年代里人们乐观积极的精神面貌。一个秋日的清晨,记者来到北京电影制片厂,老演员程汉焜从远处就招手,当年的30岁壮小伙如今已是一位满头白发的76岁老人。
演背篓就要学背篓
1964年,北京电影制片厂按照上级指示筹拍《红色背篓》。兼任编剧、导演的史大千找到北影厂演员剧团的程汉焜,把主人公王福山的角色交给他,并告诉他刘少奇主席、李先念副总理都很重视这部电影,周总理还亲自提议把影片从最早设定的艺术性纪录片变成故事片。
程汉焜激动之余,很有压力,因为电影的主人公是一个为农民服务的商业工作者,和以往塑造过的工农兵形象都不一样。他向导演提出一个在今天看来不现实的请求——电影要推迟开拍几个月。导演同意后,他马上跟剧团打了招呼,背着简单的行李,独自下到黄山店公社。
黄山店公社在今天房山区周口店一带,那时地处群峰环抱的山沟里,全公社540多户,2800多口人,分散居住在山沟、山腰的50多个自然村,经常是走上20里地才有两户人家。别说车,就连毛驴都进不来,所有的货都得靠人背。
程汉焜仍清楚记得第一次见到故事原型王砚香时的印象,“他个子不高,很朴实、热情,不怎么多说话,干起活来真是不怕苦不怕累。”
“第一眼一看,我跟他的距离太大了。”程汉焜当下说明来意,要求第二天就跟着王砚香上山送货。
第一次上山,艰险而异常狭窄的山路让程汉焜差点吃不消,他回想说:“我们俩一人一个背篓,一个背篓里装七八十斤的货物,山路没有石阶,必须全神贯注地往上爬,累了就靠在大石头上歇息一下,身体还得吃着劲才能固定住。”
“社员们见了王砚香真是亲哪,那种感情是自然流露出来的。大伙看又跟了一个人来,纷纷问,‘你们店里来了个新人啊?’王砚香跟大家介绍了我,说这是个演员,来体验生活,以后也替大家送货。我从社员们的眼神里就能感觉到,他们不相信我能干得了这活儿。”当年的情境历历在幕,程汉焜说,这一路的所见坚定了他要学下去的信念。
就这样,连着两个月时间,程汉焜天天跟着王砚香上山送货,离购销店最远的长流水生产队一趟就是70多里地。他们清晨出发,回来时要拄着拐棍、摸着黑下山。每趟背上去的货物至少七八十斤,有时候还要背着120多斤的生猪下山。
两个月后,王砚香对程汉焜说:“大程,我看你行,你自己上山去吧。”
就这样,程汉焜在黄山店公社体验生活一待就是半年,脊梁骨上也像王砚香一样,生出三个大茧子。他说:“刚开始,社员们见了我都叫‘小王砚香’、‘假王砚香’,最后就直接叫我王砚香了。直到电影正式开拍以后,有些群众演员记不住电影中主人公王福山的名字,老叫成‘王砚香’。王砚香看到我身上的茧子,都说‘大程,你可真不简单哪!’”
供销社工作不简单
程汉焜坦言,拍这部电影之前对供销合作社了解得不多,心想就是“我有钱就买你的东西,营业员的工作就是扒拉扒拉算盘”。真正深入进去了,才知道到供销合作社的商业跟其他商业不一样,里面的学问真不简单。
“社员们没有太多现钱,经常是用鸡蛋换油盐酱醋,这是我在城里的商场里没见过的。”程汉焜感慨。
他说,一次,一位老奶奶带着小孙女来买东西,小孙女缠着奶奶给她买一支铅笔和一块橡皮,可老奶奶身上没钱了。王砚香就问:“大娘,您家里有没有破鞋、烂骨头啊?”老奶奶吃惊地问:“那些东西有什么用啊?”王砚香笑道:“您就让孙女给找来吧。”小孙女拔腿就往家跑,不一会儿拿来了破鞋和烂骨头。王砚香给她们兑换了8分钱,给小女孩换了铅笔和橡皮以后,还找给老奶奶3分钱。老奶奶感叹道:“还是社会主义的商业好啊。”
程汉焜不仅每天观察王砚香从挑货、卖货到吃饭、走路的样子,还苦练折算、称准的绝活,从一个生手硬练到了技法娴熟的地步,他说:“要是拿着秤杆和秤砣比划比划,谁都会,可是演出来一看就是假的。”
走进内心出好戏
程汉焜说:“动作、技术的问题都不难掌握,唯独思想感情的东西不能模仿。刚开始送货时,我觉得思想感情上还离人物太远。他想的和我想的不是一回事。”
一次送货途中,山间突然下起雨,程汉焜赶紧拿油毡布把背篓盖上,怕淋湿商品。王砚香叹了一口气说,“这场雨下得还不透。”程汉焜不解,王砚香说:“农民盼的就是这场雨,这样粮食就能丰收了,咱们浇不浇的没关系。”
这时,程汉焜想起毛主席的一句话,“知识分子出身的文艺工作者,要使自己的作品为群众所欢迎,就得把自己的思想感情来一个变化,来一番改造。”时至今天,程汉焜依然一字不差地说出这句话。
有一件小事对程汉焜触动很大。一次,一个小姑娘拿着一个大个儿的鸡蛋,到柜台要换醋和酱油。程汉焜给她换好,找给她两分钱。过了一会儿,小女孩的奶奶蹒跚着来柜台,说刚才的酱油醋给少了。“我当时第一想到的是钱当面点清,一出这门就不能负责了。王砚香刚好从远处走过来,说,大娘,我再给您算一下。算完以后,他小声对我说,是给少了。马上又找给老人3分钱。”
王砚香事后告诉程汉焜,“别看一个鸡蛋就一两分钱的事,在山区对农民来说可是宝贝,咱们得对他们负责,不能出了门就不管了。”
暑去寒来,一点一滴的磨砺,使程汉焜一步步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在思想感情上的距离越来越小。正因为如此,他拍戏时不用记台词,就自然而来地说出来了。
“要演‘背篓’先学‘背篓’,学的是精神,这个学习的过程对我创作这个角色的帮助是最大的。”
经过大半年筹备,影片终于要开拍了,北影厂的大车把所有演职人员和拍摄器材拉到黄山店。摄制组不雇人力,器材、道具都是演职人员用背篓背上山的。3个多月的时间里,摄制组所有人员都没有片酬,只照常在厂里拿工资,拍外景每天补助3毛钱。吃饭都是自己做,大家聚在一起吃大灶,即使是老前辈也绝不吃小灶。晚上大家就住在黄山店购销店后面的平房里。回忆起那段时光,程汉焜说:“虽然艰苦,但是大家每天都很高兴、很乐观。思想境界也在学习‘背篓精神’的过程中升华了。”
1966年2月,《红色背篓》在全国公映。刘少奇、李先念等国家领导人给予了很高评价。电影在全国反响很大,每天都有1000多名来自各地的商业工作者跑到黄山店,要学“背篓商店”的经验。
程汉焜深情地说:“王福山是我表演生涯中最喜欢的角色,它让我结缘和了解供销合作社,‘背篓精神’够我学一辈子的。社会前进了,但勤劳朴实、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传统不能丢,这和当今社会需要的精神是一脉相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