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1年9月20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养虎为患”谁之过?


  地沟油不是传说

  2011年3月,浙江宁海警方接到群众举报,发现当地有人利用餐厨垃圾等炼制地沟油。3月28日至30日,宁海警方采取行动,先后抓获专门收购、粗炼地沟油的黄长水等六名犯罪嫌疑人。根据黄长水交待的格林公司的采购员在采购时要测“酸价”这一线索,今年4月至7月,警方对格林公司展开调查。7月4日,公安部统一指挥山东、浙江等地警方协同作战,成功捣毁济南格林生物能源有限公司用“地沟油”炼制食用油的“黑工厂”,查获非法生产线2条。历时4个月,传说中的倒卖地沟油的整个链条终于拨云见日,引起公众一片哗然。

  监管都是浮云

  事件被报道后,大家一面指责不法商人为追求利益昧了良心,一面担心着自己和家人是不是也已经是地沟油的受害者。面对公众的震惊、害怕、担心,城管局、经信委、质监局、工商局、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环保局、商务局、发改委、公安局、卫生局等相关监管部门是不是应该好好反思一下:地沟油由来已久,可至今仍能大规模肆虐,让公众感觉无处可逃,甚至现在依然可能有漏网之鱼,监管的作用体现到了哪里?战役打响了这么久,战线拉了这么长,效果为什么不甚如人意呢?在上述部门中,质监部门的责任首当其冲。根据公安部通报的此次案件表明,当前的地沟油加工不仅有黑作坊式的小规模操作,更有投资过千万的企业化运作,后者甚至通过了食品安全QS认证!如此堂而皇之地把见不得人的勾当经营成不小规模,监管部门实在应该认真检讨。

  关于针对地沟油使用企业的处罚,查阅网上相关资料,找不到一家餐饮企业是因为使用地沟油而被要求关张。这当然不是因为所有的餐饮企业都自觉地拒绝了地沟油,真实的情形可能完全相反。民间都知道地沟油制售食用油案件的存在,但是相关部门一直模棱两可,甚至有专家说:把地沟油炼到食品级工序繁琐、成本太高,不可能上餐桌。就是因为这种纵容和专家的误导,才让不法商人越来越明目张胆。如果监管部门从一开始就在打击地沟油的事件上下狠手,加大餐饮企业的违法成本,以一儆百,受害的公众应该会少很多。

  很多专业人士对于打击地沟油也提出来各种各样的建议。华农食品科技学院教授王承明曾针对地沟油事件在“两会”上提交议案:建议建立地沟油标准,重罚餐馆将地沟油当作食用油。并主张政府严惩销售和餐馆使用地沟油,强制餐馆处理地沟油,经营地沟油回收业务的企业要记录在案,建立追溯和相应的一整套管理制度。可是仅仅有呼声远远不够,有行动才有效果,只有监管部门将这些措施真正地付诸实施,真正发挥监管的作用,才能让地沟油不再危害群众的生活。

  要“堵”也要“疏”

  中国每年返回餐桌的地沟油有300万吨左右,这个数据令人触目惊心。有网友讽刺说,地沟油最初叫食品质量,然后叫食品卫生,接着叫食品安全,现在又考虑叫食品犯罪,估计很快就要改叫食品杀人,最后将发展成食品武器。到那时,地沟油的归口单位既不属农业,也不属工商、质监、公安,强烈建议编入军工序列。所以要想彻底地让地沟油这一“食品武器”“弃恶从良”。必须用科学的方法,对其进行科学的处理才是王道。要做好两手准备:不仅要对流回餐桌各种渠道方式严防死守,也要促其再生、变废为宝。打击只是堵,疏也非常重要。

  为实现疏堵结合,近期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确定了全国首批33个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试点城市(区),并安排循环经济发展专项资金6.3亿元对33个试点城市(区)给予支持。不仅要有大政策的呼吁、监管、支持,而且还要在细节上帮助大家去进行有效的辨识:北京市食品安全监控中心组织行业内检测专家通过对油中残留物的鉴定,最终确定了查出“地沟油”的4类有效指标(多环芳烃、胆固醇、电导率、特定基因组成),初步建立了“地沟油”检测的指标体系,对“地沟油”现出原形起到了关键作用,为确定“地沟油”的危害等提供了技术支撑。只有这些是远远不够的,首当其冲是把犯罪扼杀在摇篮中。

  如何科学处理“地沟油”是全球面临的一大难题。我们不能埋头苦干,要巧干,要集思广益,多学习借鉴西方国家经验,对违规餐馆,要做到设“高压线”,企业一碰即死。

  (张 蕾 毕 杰)

3上一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