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9月16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运筹帷幄打造竞争力
——江西省于都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创新发展纪实
本报驻江西记者 傅廷高 通讯员 邱奇财

  于都县联社举办贷款新规知识竞赛。
  于都县联社工作人员走进田间地头为农民送上金融服务。
  于都县联社理事长陈宜盛(左一)陪同江西省联社和赣州市办相关领导在于都县联社网点调研。
  于都县联社“服务与管理提升训练营”中,员工认真练习规范化服务动作。

  商如战场,在农村金融市场竞争异常激烈的今天,江西省于都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深刻领会江西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理事长肖四如在抢占市场方面指出的“城市土地寸土必争,农村土地寸土不让”的含义和目的,发扬中央红军和革命前辈在于都留下的顽强拼搏、勇于创新的精神,运筹帷幄,提升服务,开拓市场。同时,于都县联社积极做到知已如彼,并确保具体措施紧贴市场,实现了各项业务稳步推进,对外形象大幅度提升,经营业绩首屈一指。

  截至8月底,于都县联社各项存款余额33亿元,比2007年同期的11亿元年净增22亿元;贷款余额17亿元,比2007年同期的6.1亿元增加了近12亿元;不良贷款占比5.3%,比2007年同期的25.8%下降了20.5%。从业务发展规模和经营质量等方面,于都县联社在四年内再造了两个50多年前同等规模的农信社。

  江西于都,中国著名的革命老区。这块山川明秀、地丽物繁的江南宝地,曾把8.6万中央红军主力送上了漫漫征程,开启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伟大历史。

  屏山山脉的灵气护佑着于都县农村信用社这支300多人的信合大军,在改革发展的征程上旗开得胜。

  充满传奇色彩的于都河流,聆听着信合大军在服务“三农”和支持于都经济建设中大显身手的故事。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于都县信合军团励精图治、厚积薄发,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各项业绩独占鳌头,书写着快速发展的雄伟乐章!

  管理理念引领经营方向

  “江西省联社‘掌门人’肖四如属于知识型的金融高管,最大的特点就是潜心研究,在大量调研的基础上提出的系列改革举措、发展理念、市场定位、企业文化等非常贴切。”于都县农村信用联社理事长陈宜盛深有感触地说,“县级联社身处经营的前沿阵地,要想把省联社提出的经营思路和方略掌握理解透彻、贯彻落实到位,全面提高执行能力是我们工作的重点和要点。” 

  于都县联社2010年以来发展明显提速,得益于江西省联社赣州办事处提出的“理念大学习、思想大解放、服务大得升”三大活动,促使他们系统地抓落实,统领其经营思路。陈宜盛告诉记者:“在三大活动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了一切以开拓业务和抢占市场为目标,全面落实双层经营管理模式,竭力塑造农信社新社新形象。”

  双层经营管理模式是江西省联社理事长肖四如通过充分调研精心开发和倡导的经营管理模式,也是对县域内多层次不同客户量身打造的金融服务模式,更是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对接县域内各类客户金融需求的有效经营模式。双层经营管理模式在对客户分类、对经营分层的同时,有效地对各种经营资源、人力资源进行了优化配置,形成了不同类别、不同层级的对接服务。

  于都县联社结合自身特点,组建了贷款发放中心,直接服务大客户,为进一步强化服务职能和管理职能,在贷款发放中心下又探索设立了三个营销小组,每组由2至3名客户经理组成,第一组负责100万元以上贷款,第二组负责100万元以下贷款,第三组负责其他网点的存量过度贷款。每个到于都县联社贷款发放中心的客户都能找到相应服务能力的资源层级,实现了服务供给与客户需求的有效对接。

  为使双层经营模式有效推进,于都县联社根据网点客户经理的配备、信贷业务品种的服务因素以及客户的有效业务需求,对两个层级的信贷授权进行了合理的调配:贷款发放中心负责全县50万元(含)以上大额贷款发放;下岗再就业特色贷款专设网点进行发放;城区100万元以下及小额个体工商户贷款统一在一个网点发放;为满足中小企业以及个体工商户的金融需求,成立了商户服务中心基层网点一心一意做好10万元以下小额农贷的“一站式”服务工作。

  双层经营管理模式让各个类别层级的客户轻松找到了相应层级的服务主体,分类化的管理实现了信用社的对内优化和对外简化,为实现信用社利益相关者综合价值的最大化,这种模式对客户服务质量和风险管控提出了更高要求。

  精品网点赢得市场

  于都县联社领导深深认识到创新是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企业只有创新才能适应不同时期以及瞬息万变的市场要求。

  基于各大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和外地金融机构纷纷增设经营网点,到处抢滩掠地的新趋势,于都县联社除了稳固自身的优势外,还积极创新抢占市场的方式,组建信合“王牌军”,建立发展一流、服务一流、合规一流、形象一流、体制一流、环境一流、效益一流的“标杆”式经营网点。

  2010年冬,于都县联社全面理解江西省联社、赣州市办事处的理念,精心组织、系统筹建精品网点。在市办领导的直接指导下,网点选址、设计装修、硬件设备、制度建设等各项准备工作顺利开展。该联社把地处偏远的古田分社搬迁至城区的闹市段,并升格、更名为“商富信用社”,把该网点打造成为全县最靓丽的金融网点,真正让客户享受“一对一”和“一条龙”的服务。

  商富信用社的工作人员也是经过了严格筛选,由于都县联社通过民主推荐、测试考评、层层筛选、公开竞聘等程序最终确定。工作人员整体要求是形象型、 资源型、熟练型加公关型,经营方向主要是商铺、微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

  商富信用社以优质的服务水平、严格的管理制度、灵活的经营机制和限时服务承诺赢得了客户与市场,开业4个半月后,存款余额达到1.3亿元,贷款1500万元。

  “商富信用社标杆式网点的建立,走的是精品之路、特色之路,树立的是行业品牌,通过打造标杆式网点提升了农信社的整体竞争力,向现代化银行机构迈出了可喜的一步。”陈宜盛理事长欣慰地说。

  在商富信用社,刚办完业务的蔡小姐满意地说:“这里业务窗口多,办业务不需要久等,服务也更人性化,工作人员的脸上还总是挂着微笑,我很享受这里的服务。”

  一旁的黄大妈告诉记者:“这里环境好,走进来感觉特舒适,这么热的天,到这里办业务又凉爽又舒服,服务人员说话特别亲切,就像自家人一样。”

  风险防控为发展护航

  “千里之堤毁于蚁穴”,于都县联社领导班子深知“积小患终酿大祸”的道理,多年来,他们始终高度重视风险管控工作。

  该联社建立了以案件防治为目标的风险管控体制,以督查整改为手段的风险防范措施,坚持服务与监督并重的工作方法,努力提高稽核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全面落实合规年建设,确保了于都县联社各项业务的稳健运行。

  于都县联社把案件防控与业务发展统一起来,牢固树立又好又快发展理念,创新绩效考核模式,将案件防控工作列入绩效考核:《于都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2011年夏季业务竞赛活动方案》中明确规定:案件防控及“五整治一落实”(整治假借冒名贷款、抵质押贷款、核销置换贷款、票据业务、担保机构担保贷款,以及落实贷款新规)占考核比为10%,网点如果发生案件,竞赛总分记为零分。

  为了提高认识,抓实、抓细案件防控工作,于都县联社、各网点均成立案件防控工作小组,制定下发《于都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案件处置实施方案》,全面建立责任制。该联社“一把手”和部室、网点负责人签订综合治理、安全保卫和防案防风险责任状,各部室、网点要把案件防控工作分解落实到人,和员工签订责任状,每一位员工都与联社签订《员工合规责任状》。

  为了强化员工思想教育和岗位风险培训,于都县联社对全体员工进行了《岗位风险点及防控措施》培训,并分批组织了全员岗位风险点及防控措施考试,将考试结果上报市办。与此同时,该联社还组织全员参加市银监分局举行的案防知识考试,联社高管、中层以及员工的考试成绩均在全市位居第一。

  为了强化审慎经营、把握细节、控制风险的思想,于都县联社深化了风险意识,筑牢思想、行为、管理和制度防线,视制度为高压线,科学配置了两个层级的职权。不仅如此,该联社还全面推行了适度的授权授信制度,实行权责利相挂钩,对个人绩效收入实行严格的激励约束机制。

  为进一步强化贷款的发放、管理和收回,于都县联社实行首问负责制,进行流程化管理,将风险责任严格区分并落实到相关机构和人员身上,做到风险可控、责任明确。为更好地规避风险,该联社加强了对贷款的“三查”,实行到期贷款单笔处罚制度,对到期贷款收回率和正常贷款利息收回率按季单独考核,奖罚到人,并对此进行每月通报,以实施有力的督导和监控,保证信贷资金的安全。

  推行双层经营模式、打造精品网点、强化风险管控……全方位、一系列的改创新之举为于都联社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在改革与创新中,该联社运筹帷幄,将各种经营策略相互融合、相互推进,最终形成合力,实现了竞争力的全面提升。

  把打造精品网点、强化服务工作与风险防范有效结合,建立了监督平台,在每个营业网点设立客户监督电话、意见簿,广泛征求客户意见和建议,并及时对这些意见建议进行反馈与跟进。

  为使双层经营模式各层级有效推行,于都县联社从提供优质服务入手,有针对性地为贷款发放中心配备一支德才兼备的优秀客户经理队伍,并对客户经理的综合业务水平进行业绩排名、客户评议和规范化流程考试,以绩效论英雄,以绩效评奖惩,服务效能从量的积累升华到质的飞跃。为使客户赢得宝贵的时间,于都县联社强化了限时办结制,“你们的办事效率真是高!”是今年客户经理听到最多的一句话,也是他们最感欣慰的一句话。

  有针对性、透明化的优质服务,全方位的改革创新,使员工的事业心、责任心进一步增强,办事效率明显提高,服务态度显著改善,为县联社赢得了声誉,你追我赶、争先创优的精神风貌悄然形成。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