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不断改革,加快发展,才能赢得先机。”福建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党委书记、理事长鄢一忠表示。
福建省农信社交由福建省政府管理6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直接领导下,在人行、银监、财政等有关部门支持下,福建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党委团结和带领农村信用社系统1.8万名从业人员,以服务跨越发展、服务“三农”、造福民生、奉献社会为己任,抢抓机遇,开拓创新,实现了从“丑小鸭”到“金凤凰”的完美嬗变。
发展提速
今年8月27日,该省农信社在成立60周年之际迎来了历史性的突破,各项存款达2015.05亿元,成为福建省第4家存款突破2000亿的金融机构。今年1—8月份,该省农信社系统的存款增量达288.98亿元,比年初增长16.74%,存款增量和市场份额增幅均位居全省银行业金融机构第一位。
“在省委、省政府领导下新一轮农信社改革的6年,是农村信用社改革创新的6年,是发展腾飞的6年,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突破的6年。”业内人士纷纷表示。
6年来,全省农信社总资产从650.8亿元增加到2443亿元,增长275%。各项存款余额从557.19亿元增加到2015.05亿元,增长261.65%。各项贷款余额从415.8亿元增加到1348.47亿元,增长224.31%。实现各项收入491.36亿元,账面利润124.44亿元,净利润87.05亿元,累计缴纳各项税金41.1亿元。各项主要指标年均增幅均在20%以上。
质量提升
福建省农信社的资本充足率从2005年底的—0.07%上升到16.26%,实现了由负转正,名列全国农信系统第一。拨备覆盖率从15%提高到324.01%,名列全国农信系统第二。五级分类不良贷款占比从2006年底的16.73%下降到1.43%,资产质量名列全国农信系统第二。
服务有效
该省农信社的营业网点1800多个,占全省银行业网点三分之一强,实现全省乡镇全覆盖。同时布设小额支付便民点8553个,覆盖建制村超过50%,布设量及覆盖率均居各银行机构之首。每年发放占全省65%以上的农户贷款,全省40%以上农户获得信贷支持。发放的授信500万元以下小企业贷款余额占全省金融机构的30%以上。成为服务“三农”、建设海西的农村金融主力军。
形象改善
由于实力提升、质量提高、科技强化、服务优化,队伍素质、精神面貌大大改观,知名度、美誉度得到提升,农信社的形象大为改观。
“全省农村信用社改革和发展之所以能取得阶段性的成效,得益于省委、省政府的直接领导、亲切关怀,得益于各级党政、人行、银监、财政等有关部门的悉心指导、大力支持,得益于全体员工的求真务实、团结奋进。”省联社党委书记、理事长鄢一忠说。
数字见证辉煌。在这些数字的背后,是全省农信系统以改革促发展,在发展中深化改革的过程。
经过6年来的改革发展,该省已建立起农信社、农商银行、农合银行三位一体的格局。先后组建了闽侯等67家统一法人的县级联社(其中在全国率先采取股份制的形式组建了柘荣县农信联社),组建了晋江等3家农村合作银行,组建了全国首家地市级统一法人联社——厦门市农村信用合作联社。上杭、莆田、福州、泉州、漳州、三明、南平、石狮等8家农商银行先后开业,厦门、宁德、龙岩、福清、平潭等农商银行正在筹建中。全省各家行社都进行了增资扩股,大大增强了资本实力。
“改制不改向,支农本色不变,改制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三农’,我们会沿着这个路一直走下去,始终做农民的贴心人!”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主任严正说,农信社、农商银行、农合银行股东在当地,员工在当地、贷款投放在当地,税收缴纳在当地。农信社改制后,它与地方经济发展的互动联系更为紧密,可从广度和深度上加大对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服务地方经济转型升级。
经过不断改革后,各市县联社、农商银行、农合银行建立了有效的决策机制、经营机制和约束机制,确保科学民主决策、高效落实执行和有效管控风险,逐步建立和完善了适合自身特点的法人治理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