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单位推荐的几本书中,最近拿起《把责任落实到位》一书又重温了一遍,结合日常工作,书中许多观点让我感受颇深。如:责任是一种工作态度;推卸责任是双重的不负责任;责任有多大,事业就有多大;平凡的岗位,不平凡的责任……我感悟最深的一句话是:“把责任落实到位是成功的基础。”
日常工作中,我们时常听到这样一句话:“做不做是态度问题,做得好不好是水平问题。”并且许多人都将这句话作为自身履行职责时的一种参照,以便作为在工作未达到预期目标的“托词”。其实,“做了”是一种义务,“做好”则是一种责任。
有一则台湾著名作家教育女儿的故事很能说明问题。有一天,父亲和女儿一起浇花。女儿很快浇完花,准备出去玩。父亲叫住女儿,说:“你看看爸爸浇的花和你浇的花有什么不一样?”女儿看了看,觉得没什么不一样。父亲就将女儿浇的花和自己浇的花都连根拔了起来,女儿一看,脸就红了。原来,爸爸浇的花,水都浸透到了根上,而自己浇的,水仅仅只将表面的土淋湿而已。父亲语重心长地教育女儿,做事不能光做表面功夫,一定要做彻底,做到根上。
执行其实也和浇花的道理一样。在工作中,当上级督促某项工作时,常会听到这样的回答:“事情已经办过了。”如果追问下去:“有效果和结果吗?问题解决了吗?”却有人答不上来。这是因为有的人做事只停留在“做了”的层面,没用心,也不细致,只是敷衍了事,不求结果。一念之间、一字之差、一步之遥,最终导致的可能就是天壤之别!所以有人说:一个人执行力强不强,关键就看他是敷衍了事地“做了”,还是精益求精地“做好”;“做好”了才叫“做了”,这体现的是一种态度、能力和敬业精神,一种高度的自驱力,一种找准目标永不放弃的执著精神。
联系我们所处的现状,有些人做工作只满足于“做了”、只满足于纸上的职责,凡是文字中没有要求的、领导没有讲到的,哪怕是眼皮底下的工作,都以“做了”来安慰自己,根本不考虑要把自己职责范围内的工作“做好”,并常常以“尽职免责”自居,殊不知自己离“做好”还有很远很远的差距。
“做了”只是一种表象的尽责,只是尽到了工作的义务,“做好”却意味着对组织的目标负责、对工作的品质负责,是一种把责任落实到位的表现。一个人是不是执行力强,关键就看他是重视“做了”还是“做好”,一个企业、一个单位、一个部门抓执行是不是抓住了关键,也看它是不是把管理重心放到“做好”两个字上,对一个负责任的人来说,“做好”才是“做了”。所以,我们每做一件事,都要有结果,都要看它是否达到预定的目标,不能满足于“尽责”,而是追求“把责任落实到位”,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升履职做事的质量,才能真正加强执行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