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11年9月6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规范化和深加工是合作社发展必经之路

高瑞霞

  获奖人物: 张凯华

  职 务: 山东省枣庄市山亭区徐庄土地合作社理事长

  所获奖项: “2008中国合作经济年度人物”十大人物奖

  人物概述:

  他,在全国第一家创办获得工商注册的土地流转合作社,在全国第一家由区政府向农民颁发的农村土地使用产权证,在全国第一家建立了农村土地使用产权交易所,这“三个全国第一”是张凯华和他的“徐庄模式”最耀眼的成绩。而现在,他开始把工作重点放在农产品深加工上,他要带领社员赚个盆满钵满。

  作为全国首家工商注册的土地流转合作社,张凯华和他的“徐庄土地合作社”成为了2008年各大媒体争相报道的对象。在全国第一家创办了获得工商注册的土地流转合作社,在全国第一家由区政府向农民颁发农村土地使用产权证,在全国第一家建立了农村土地使用产权交易所,这“三个全国第一”的头衔让张凯华当选了2008“中国合作经济年度成就奖”十大人物奖。谈起当时的获奖感受,张凯华用了三个非常:非常高兴,非常自豪,非常骄傲。他说:“作为一个合作社人,能够获得这个全国性的奖项,真是有点意外。它让我知道,还有人在关心合作社的成长。奖杯我一直放在办公桌上,它不仅仅是一个荣誉的象征,它也是我继续发展合作经济事业的动力。”

  获奖归来忙规范

  在颁奖典礼上,张凯华认识了很多的朋友,也得到了不少的启发,尤其是合作社规范化建设让他感触颇深。

  合作社成立之初,规定社员可以按土地入股,一亩地就是一股,然后实行股金分红。 但是,由于社员的土地质量不一,产出就不同。如果这样分红,对有些社员来说不公平。于是,张凯华决定按对土地等级折标准股,按入股的多少进行保底分配和分红。标准股折算是:一级地一亩折一股,二级地1.2亩折一股,三级地1.5亩折一股。保底分配是:一股每年兑付300公斤小麦和300公斤玉米。在年底分红时,合作社社员除了可以获得600公斤粮食,还可以获得600元分红。

  对于流转来的土地,张凯华也改变了过去全由合作社统一负责的办法,他把合作社的土地统一规划分为6个园区:板栗园区、花椒园区、优质桃园区、核桃园区、樱桃园区和粮油生产基地。除了粮油生产基地由合作社来统一管理之外,其它的园区采取公开招标,由种植大户承包经营,合作社统一提供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至于招标的标准,也清清楚楚地贴在合作社的大堂内,让每个社员都能够清楚地了解。

  “规范后的合作社麻烦少了,大家工作起来更得心应手了。可以说,规范化建设是我在颁奖典礼上的最大收获。”张凯华非常诚恳地说道,“现在有很多参观者来我们合作社交流和学习,自己的工作能得到别人的认可,真是一件让人高兴的事情。”

  规范后寻找新出路

  2010年底,合作社投资了一个1386平方米的生产加工车间。张凯华决定为合作社寻找一个新出路,为此付出多大的努力他都甘愿。

  徐庄土地合作社拥有最珍贵的资源——土地,他们还有自己的注册商标“泉崮山”。但是张凯华发现,成立合作社后,社员的收入并没有明显地增长,这个问题困扰了他很久。在颁奖典礼现场,他看到了很多包装精良的合作社产品,于是他有了新想法。回到合作社后,他开始尝试着把合作社的产品进行简单地加工,比如去壳、清洁等,然后进行精心的包装,这样的产品推向市场后,价格比原来翻了两番。张凯华想,如果合作社能够进行深加工,那样社员的收入就更加有保障了。

  刚一开始,合作社加工车间的工程就遇到了阻碍。因为对于合作社来说,办理土地使用证的手续繁杂,而且费用高昂,是合作社难以承受的。张凯华就去政府有关部门协商。由于徐庄土地合作社是政府在当地主推的一个“示范点”,并希望通过“徐庄模式”来实现当地土地利用的一个变革,于是,由当地政府出面,合作社的加工车间项目终于得以顺利开展。

  可张凯华说:“别以为有了‘土地使用产权证’就万事大吉了,要不是因为合作社是示范点,估计贷款也很难。”凭借合作社良好的声誉,张凯华在当地的信用社贷了40万元,合作社的生产加工车间的地基终于开始挖建了。到今年10月份,合作社的加工车间就要完工了。说起这个,张凯华的言语中透露出掩饰不住的喜悦。

  现在,张凯华每天有两件事必须做。首先他会去工地上看看即将完工的加工厂。然后,他会去合作社的种植园区转转,张凯华说:“庄稼人的心愿很朴实,就想有个好收成。每天看到园区的庄稼一天一个样,我的心里就很高兴,以前的一切艰辛都被即将到来的收获冲淡了。”

  专家点评

  以合作社为载体,积极探索以农户承包经营权入股,着力规范土地流转管理,实现土地增效,农户增收的做法和经验,对完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有积极意义,很值得重视。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