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2011年9月6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凤舞九天,动静如一(上)

张 菁

  北方昆曲剧院副院长杨凤一。

  回前墨:

  推开门,看到杨凤一院长的那一刻,想到那句广告词:岁月在她脸上是一个奇迹。面前的杨院长,淡妆清丽,眸动灵巧,竟如二八少女一般,既没有岁月的印迹,也没有操心一个院团所留下的焦虑。不得不承认,女人的美是由内而发的。而采访中间,也慢慢明白了,这种独特的美,是由昆曲的韵味和时光、经历雕琢出来的。

  记者:杨院长您好,2001年昆曲艺术被列为联合国首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十年来昆曲艺术有没有得到真正的了解和认同,面临着怎样的机遇和挑战?

  杨凤一:其实在2001年之前,不能说昆曲就面临着灭亡,但可以说是这个曲种的最低谷,因为观众群比较少。另外昆曲从艺者队伍人心不齐,而且大家普遍存在消沉、比较的心态,都觉得自己从事的这个行业已经看不到希望。

  当时昆曲被列为“非遗”我们事先都不知道,在2001年5月18号那天,我们也是无意中听到的广播,说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非物质文化遗产”,当时都意外,因为北方昆曲剧院没有参加申请,我们也不知道如何上报上去的,联合国就命名了,等于说是“被非遗了”。当时听到这个消息,我们剧院上上下下都很振奋,认为这门艺术有希望了——联合国都重视了。

  也就是从那时候开始,昆曲开始受到国内外的瞩目。联合国对文化遗产项目非常重视,给予中国昆曲的支持更是空前的。当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北京办事处有一个叫做川岛先生的负责人,他是日本人,非常关心昆曲的保护,还经常看北昆的戏。他经常跟人谈起昆曲艺术,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一些中国政府领导人。

  从那时候开始,文化部有一个特殊的政策,连续五年,每年拿出一千万来,一共是五千万,资助全国七个昆曲院团,来进行艺术创作。也就是从那时候起,昆曲人有了盼头和动力——虽然每个院团分到的钱不多,大概在七八十万左右,并且都是用于艺术创作和交流的,并没有分到人头。但从那开始,全国昆曲院团上上下下尤其是这几个院团长,大家心都很齐,都铆足劲儿要把昆曲业务搞上去。每年我们都进行一次院团长会议,讨论各院团创编剧目,互相沟通。在这种情况下,从2001年到今天十年以来,昆曲有一个可以说是翻天覆地的变化,用我们老院长的话就是“昆曲又一个春天来了”。到现在十年了,昆曲的演职人员虽然收入仍然不高,但是有了政府的支持和联合国的重视,大家都能耐得住这份寂寞。这十年以来,我们创作出很多的经典作品:一是恢复了一些传统昆曲优秀的剧目、传统名著;二是创排了一些新昆曲剧目。有一部分作品还获得了文化奖、梅花奖、精品工程奖等等。除了奖项和支持,这些演出在社会上也产生了一系列的反响,引起各阶层社会广泛关注。

  记者:听说北昆跟北京怀柔一起联合制作了一部昆曲大戏——《红楼梦》,这一次古典文学名著跟传统艺术昆曲的结合成功吗?社会反响怎样?

  杨凤一:《红楼梦》是四大名著之一,近几年拍摄和演出的《红楼梦》,除了越剧版和83版,几乎每拍必是骂声一片,所以我们决定创拍这部戏,可以说压力是很大的。另外在21世纪,媒体发达的今天,将古典名著和昆曲的结合也是一种挑战。顶着重重压力,将一部家喻户晓的戏搬上昆曲舞台,是要冒风险的,但是我们愿意冒这个险,昆曲必须要演绎《红楼梦》!因为昆曲和《红楼梦》的渊源不是几十年,而是有上百年的历史了。

  在我们熟悉的电视剧《红楼梦》、电影《红楼梦》里,戏中戏全是昆曲,因为在曹雪芹著写这本书的那个年代,昆曲是主流戏种,并且曹本人也是热爱昆曲,并且很懂得昆曲。在这部书里,可以看到,当时显赫一时的贾家甚至还有一个私家的戏班,我们推测水平应该还是不错的,因为贾府的大小姐,嫁入皇宫贵为娘娘的元春还曾经跟贾府借过演员。所以,昆曲和《红楼梦》的结合,按我们的话说,是“必须的”。

  决定做这个戏,当时也是做好了两种思想准备,一个是挨骂,一个是有一些期待,觉得这两种文化的碰撞,应该有一个很好的精品出来。所以我们全院上下,在怀柔政府和文化局的支持下,排出了上、下部的两本《红楼梦》!得到了应该说是80%以上的的认可--尤其是得到了专家的认可,这是很不容易的。通过《红楼梦》的几场演出,得到了各级领导,主要是很多外交官的认可,因为我们有两个专场主要是文化交流,北京市所有大使馆的外交人员和各国使者,请他们来看的,两场都是90%以上的上座率,可以说是叫好又叫座,效果非常好。在这种势头下,我们准备9月份继续再上演一轮,让更广大的观众能够欣赏到我们美妙绝仑的昆曲艺术。这次演出,是一种新的尝试,虽然也是政府行为,但是我们和社会一同打造的作品还是头一次,我们以后还希望有更多的机遇机会。

  记者:您2006年获得了佛罗伦萨杰出妇女奖,当地意大利的民众特别喜欢您的艺术,您怎么让一个文化差异这么大的国家,接受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这种接受可不可以作为一种推广,在其他的国家复制?

  杨凤一:我是在1993年开始,在意大利进行演出,那个时候是代表中国的京剧,到意大利去演出,《中国公主杜兰朵》。因为用意大利的作品来改编成中国的京剧也是头一次,而且我又是主演,我们一共前后在意大利半年之久,走了十多个城市,观众反响非常好。那段时间,他们都开玩笑说:你是墙内开花,墙外香,在中国没红,在意大利反而红了。这除了戏剧本身出色以外,还因为意大利方面宣传做得非常到位,我们的广告、演员介绍,到处都是。还有一点,就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那个时候,就像电影《梅兰芳》里演的,外国观众好像对中国的戏剧演员到底是男的是女的,怀有一种善意的好奇,奇怪为什么男扮女装,女扮男装能将一台歌舞剧演绎的如此风韵别致?所以他们带着各种各样的好奇心来观看中国的戏曲,而欣赏到的又是一台他们想象不到的,声形俱佳的演出,可以说观众的观演满足感是很强的。

  那个时候我出演的大部分是京剧,后来也多次参加意大利的歌剧演出,因为这样的长期交流,意大利的院团和观众都认可了我们中国戏曲演员的自身技艺。他们后来邀请了包括我在内的三位中国演员参演他们意大利的歌剧,这虽不能说是史无前例的,但也是非常难得的。

  也就是经过这么多年的文化交流、文化往来,可能在意大利有了一点点的影响力,所以在2006年,由罗马歌剧院的艺术总监提名这个奖项给我。佛罗伦萨杰出妇女奖创建15年来,面向国际,每年只颁发一个,从未颁给过亚洲人,这是第一次,而且还给了一位昆曲演员。所以作为中国人,作为一个昆曲演员,我当时真的是非常自豪!当时颁奖是在佛罗伦萨市政府,市长颁奖的时候,这个协会的主席(是一位女士),她讲了一句话让我感触很深:在世界上,我所能看到的大多艺术,要么是舞蹈,要么歌唱。就是歌剧,也只是夺彩于华丽的唱腔。只有昆曲艺术,能让人享受到歌与舞的双重优雅,太美了!她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评价非常之高,应该是值得每个中国人骄傲的。

  知道我获奖的消息后,意大利当地的很多华侨,因为也有我的一些观众和朋友,他们的那种激动,我想远远超过我本人。因为他们常年在国外,中国人在佛罗伦萨,一般都是从事一些小本商业,所以他们给意大利人的印象,就是中国苦力或者小商贩,他们从没有想到中国还有这么美的艺术。我觉得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从业者真的是一种骄傲,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界上的一种骄傲。但是这只是作为一个历史翻过去的一页。

  (未完待续)

3上一篇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