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铃木敏文,生于1932年,1963年进入伊藤洋华堂。后来一手缔造了日本7-11,并担任日本7-11控股公司、伊藤洋华堂等公司董事长兼CEO。曾任日本中央大学理事长,是日本著名企业家。
铃木敏文自传——《我的零售人生》 节选
与小批量进货相同,7-11的另一项突破促进了物流体制的改革。那就是商品的共同配送。
创业之初,每家店铺门前的送货车每天多达70辆。究其原因在于以工厂为主导的流通机制。流通的中心是商品的供给方工厂,商品从位于上游位置的工厂通过批发机构流向位于下游的店铺,这就是当时的流通业状况。
为了避免与业内其他厂商发生竞争,工厂要求特约店不能经营其他厂家的产品,而特约店也只能顺从工厂的意愿。
这样造成的结果是,厂商与批发商之间的关系被特定化。如果批发商特约经营A厂家的产品,那么就不能再经营与其有竞争关系的B厂家和C厂家的产品。
在这种流通机制下,批发商不是根据销售第一线的情况,而是根据厂商的意愿组织经营。也就是说,批发商不是根据消费者的喜好经营,而只是将厂家的产品输送到下游的销售商店——批发商完全是为厂家服务的。
物流系统也根据这个特点形成了自己的流通形态。7-11店铺每天的配送车达到了70辆,就是厂家与特约批发商各自为政,分别送货造成的。
我建议在不同地区不分厂家统一配送牛奶,结果又被斥责为门外汉的痴人说梦,遭到强烈反对。
他们还指责我根本不懂得品牌对厂家的重要性,不懂得厂家为建设品牌付出的心血,批评我提出运送其他厂家的商品是十分失礼的。还有的更直接说,那样的话还不如不要进其他厂家的货,只卖他们一家的就好了。
厂家方面表示,只要把商品摆上货架就可以了,他们依然保留着卖方市场时代的思维方式。
于是我决定让他们知道市场的真实情况。我在店里作了一项实验。以前,厂家的人送货时,都是把自家的产品摆在货架的最前面,把其他厂家的产品摆在后面。这样顾客就只能看到一个厂家的产品,但销售情况其实并不好。
我于是将各个厂家的产品排成一列,让顾客自由选择。结果这吸引了很多顾客前来购买,所有厂家的销售额都有了提升。这就是消费者的心理。
战后,消费市场物资供应不足,经常是供不应求,供给方紧握着市场的主导权。进入20世纪80年代,供给过剩,消费者就掌握了市场的主导权,市场也从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
根据这个实验的结果,各厂家同意了混合配送的方式,1980年,日本流通史上第一次实现了牛奶的共同配送。半年以后,各个厂家的运送经费节省了2/3,销售额反而增加了。
7-11的共同配送体制后来又有了新的发展,在不同地区设立了根据商品特性分4个温度段进行集约型共同配送的配送中心,每天上货的车子一下减少到9辆。
配送中占最大份额的是最佳储藏温度20摄氏度的便当、饭团等米饭类食品。现在已经是便利店代表性食品的米饭类商品的配送方式,就是从供货商的惯例做法被颠覆以后走进市场,走近消费者的。
■编辑点评
顾客的心理决定着消费。只要把商品排放整齐就卖得出去的卖方市场已经终结,现在的消费者喜欢自主选购商品,这也标志着买方市场的来临。铃木敏文在店内的实验证明了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