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2012棉花年度已经开始,2011年棉花价格的大幅涨跌,给众多棉花产业从业者心里留下了或多或少的阴影。日前,国内的棉花收购已经开始,棉花收购企业该何去何从?业内专家就2011年国家棉花临时收储政策做了解析。
近期,根据八部委联合下发的《2011年度棉花临时收储预案》,中国储备棉管理总公司制定了《<2011年度棉花临时收储预案>实施办法》,中国棉花协会发布了《关于发布2011年度棉花临时收储籽棉收购参考价格的通告》,全国棉花交易市场也制定了《2011年度棉花临时收储交易办法》。今年的棉花临时收储政策与以往有很大的不同,通过以下关键词可以了解一二。
收储目的
今年八部委文件中收储目的表述为:“保护棉农利益,保证市场供应”。而2008年收储目的仅为“保护棉农利益”。这体现了国家对大规模收储国产棉造成进口棉挤占市场份额的担忧,或担心收储量过大而影响纺织行业发展。
临时性
稳定棉花生产、经营者和用棉企业市场预期,保护棉农利益,保证市场供应。
今年收储与历年不同的地方是突出了政策的临时性。此次收储行为和价格不是全年度的,更与以后年度没有关系。这一点与粮食收储有显著不同,粮食收储价是每年制定一个最低保护价,而棉花收储最低保护价仅限于收储这一时段。这取决于粮食与棉花在国家的不同地位。棉花播种面积是仅次于粮食的第一大经济作物,是与粮食争地的最主要对手。临时收储价体现了国家对保护棉花种植的矛盾心态。经营者更应该关注收储结束后的市场走势。
结算流程
交售国家储备棉结算流程和允许租赁加工企业代为加工棉花成为影响收购期资金宽松程度的重要因素。
棉花集中收购期资金的宽松程度将对收购市场价格产生重要影响。全国棉花交易市场的《交易办法》规定,内地最小交易单位为90吨,相当于现货市场的3个批;新疆最小交易单位为200吨,相当于现货市场的5个批。中储棉《实施办法》中规定:原则上一个合同的棉花到齐后一次初验上报,也就是说货款结算单位内地最低为90吨,新疆最低为200吨。交储最小单位比现货交易单位大几倍,不利于企业的资金利用。
从中储棉《实施办法》规定的流程看,没有时间规定的程序有两个:一是入库后初验时间,二是公检时间。可见储备棉货款回笼的时间具有很大不确定性。从另一个角度看,集中收购期可能出现入库难、检验难的情况。全国棉花交易市场的《交易制度》允许租赁和代为加工,客观上增加了收购市场外围资金参与的可能性,成为缓解收购资金紧张局面的积极因素。
违约成本
较低的违约成本有助于托高市场价格,但将助长行业不良风气。
2008年标准级收储价12600元/吨,保证金为500元/吨,保证金比例为4%;而今年收储价19800元/吨,保证金为300元/吨,保证金比例为1.5%。保证金比例明显偏低,并且没有违约的黑名单制度。过低的违约成本可能会造成交储企业大量抢指标,如果市场价格低就交储,如果市场价格高就违约卖现货,在收购期会抬高收购价格和市场价格,但会助长行业不良风气;对市场而言,会减少实际收储数量,并对收储结束后的市场产生压力。
(作者系银河期货棉花产业部总经理)
专家点评
收储政策决策机构的上移弱化了棉花企业对政策的影响,大单位交易、复杂的收储流程和货款回笼的不确定性会降低收储吸引力,没有足够的利润企业宁可现货市场销售。收储政策消息的长时间传播会增加棉农惜售程度,低违约成本的敞开收购同样为价格提供支撑。
从市场价格角度看,当现货市场高于收储价格时,企业不会选择交储;当现货价格略低于收储价格时,企业也会放弃交储;当市场价格大幅低于现货价格时,企业才会踊跃交储。而收购期价格越低、交储量越大,收储结束后市场压力越小,反之亦然。
临时收储政策能做到交储指标敞开,但不能保证入库初验和公检能同步跟进,不能保证资金及时回笼。所以收储期间的市场走势取决于资金是否充裕和棉农惜售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