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11年8月30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锅台边的女作家

雷 萌

  王良永远也忘不了许多年前发生在古县丁家庄的一幕。

  那是一个初春的午后,王良携带着妻子儿女外出寻求活路。那时,农业社按成分口粮,王良和张小伴是十成,桂花、大金、二金八成,其余六成,一家八口人总共六十二成,只能分六个人多一点的口粮。而这六张小嘴却绝不亚于六个大人的饭量。王良家煮饭用一口二号锅,盛大半桶的水,做一锅红薯、南瓜糊糊,不消一会儿的功夫,六张小嘴一阵呼呼声,锅底便朝了天。一年分的口粮吃不到八个月。春天来了,青草开始发芽,而六张小肚皮里的饿虫也在成群结队地闹集会抗议,王良实在经受不起外来与内部饿虫的进攻,只好决定,外出逃命。

  外面的光景并不比家里强多少,人人都按成分口粮,人人肚里的需求都超过了供应的份额。王良举家外出逃荒的日子艰难又漫长,但一家人的心里却有一个神圣的目标,那就是山西一个多山多坡的地方。他的老乡比他早一步到达那个活命圣地。那里山多、坡多、洼多,且不说那里盛产庄稼,单野菜、野草都比家里长得茂盛、长得稠密,而这些就是活下去的救命稻草啊。

  ——节选自宋玉秀长篇小说《屋檐下的亲情》

  锅台边的

  早就听闻山西省南部的绛县有一位“锅台边的女作家”——宋玉秀。大家给她这个称号,因为她和所有农家妇女一样,整日里料理农活、操持家务、养育儿女。不一样的是,今年67岁的宋玉秀,自1962年初中毕业后,用业余时间坚持文学写作已历50个春秋,发表了短篇小说30余篇、民间故事40余篇,已出版了长篇小说3部,还编过多个电视剧剧本。

  跟宋玉秀聊天,扑面而来的是她那快人快语的直性子,朴实里透着豪爽气。不论谈起写作、生活,她总是有一说一,毫无矫饰。

  书写时代之变

  1981年,宋玉秀的短篇小说《三女拜寿》发表,小说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时代背景,讲的是一户人家已出嫁的三个女儿回来给父母祝寿,老大、老二家境好,嫂子笑脸相迎,三女儿过得寒酸一点,回家时遭到嫂子冷眼。借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三女儿的生活有了改善,再到娘家也受到众人重视。小说不仅从一户普通人家着笔反映了时代巨变,也窥视了人性善恶和人情冷暖。

  宋玉秀笑说,那时候身边很多人不知道“小说”是个啥,把她当成小说中三女儿的原型,问“你嫂子怎么对你这么坏?”弄得宋玉秀急忙跟人解释。不过从这篇发表的处女作中,宋玉秀收获了自信,“至少大家都觉得真实,好像就在身边似的。”

  宋玉秀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奶头山下风云录》,表现的也是土地下放到户后几户人家发生的变化。

  写作路上不惧难

  宋玉秀说,她前期写的都是身边的人和事,后来她当选了山西省第七、八、九届人大代表,了解外面的事情更多了,眼界放得更宽了。

  她的第二部长篇小说《劫情》,就是在那时写出的。小说大致讲的是,某乡镇干部对一名女青年实施犯罪,女青年不断告状,害人者为掩饰罪行,反过来诬陷、迫害受害者,最后正义战胜了邪恶。根据这部小说内容,宋玉秀后来还编了她的第一个电视剧剧本——《使命》。

  写这样一个敏感题材,是需要勇气的,尤其是对于一个没有靠山的农家妇女。宋玉秀坦言,有人看了小说以后肯定会对号入座,干了亏心事的人对她采取一些报复行动是免不了的。“但是我没什么可怕的,因为他们的小动作都是见不得阳光的,也不敢明目张胆地把我怎么样。”

  如果说写十里八乡见过的人和事都是“信笔拈来”,宋玉秀编的电视剧剧本《尧王》则是“寒窗苦读”的产物。绛县是传说中尧王的故乡,绛县政府很重视这项文化遗迹,便组织采写民间故事、收集资料。宋玉秀善写民间故事,县里就把编剧本这个艰巨的任务交给她。宋玉秀起初很踌躇,她用一年多的时间,查阅了大量资料,还是无从下笔。一天,她闲来读以前自己写的民间故事,忽然得到启发,既然尧王没有原型,是传说中的形象,为什么不能大胆地想象和再创作呢。于是,就有了长达30集的电视剧本。 

  实践中的新题材

  今年4月,宋玉秀的第三部长篇小说《屋檐下的亲情》完稿,小说写的是王良老汉的家庭矛盾的产生和化解,从一个大家庭的悲欢离合,反映和谐社会要从家庭做起的时代主题。这部小说刚问世,第四部长篇小说《涑水源》已经脱稿,正在审校,即将出版。

  说起《涑水源》,不得不提起宋玉秀另外一个身份——绛县南樊镇玉秀山楂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今年4月17日,第七届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论坛在河南洛阳举行,前去参会的宋玉秀见这么多同行齐聚,想想自己亲身经历过的合作社形态,和这几年牵头领办专业合作社的路程,当即萌发灵感,要写一部反映农民专业合作社成长过程的小说。回到家后,她仅用两个半月的时间就完成了这部20多万字的小说。宋玉秀说:“写得这么快,是因为可写的、想表达的东西很多。而且我很少注重形式、修饰词之类的,我只要实实在在的内容。”

  “写作对我来说,没什么难的,因为写的都是咱经历过的人和事,有时把几个人的事放到一个人身上。也就是加工提炼吧。”

  宋玉秀说,她的生活和身边的农民没什么大的不同。她习惯了每天5点钟起床,趁着脑子清醒,写两三个小时,然后就下地干农活,回家做点家务,跟邻居们坐在门口唠唠嗑。“这样活动活动,写作灵感又来了。要是一直坐在那儿写,倒是出不来。”几十年了,宋玉秀一直用在纸上爬起格子的方式写文章,等成形了,再让女儿用电脑打出来。

  “写作是我生活的一部分,不管发不发表,我都习惯把看到的、心里想的、甚至是睡梦里梦到的写出来。”

  从一个普通的农家妇女,到远近闻名的女作家,靠的是什么?宋玉秀的回答依然朴实而真挚,“跌倒了再爬起来”。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