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2011年8月23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为什么“礼多人不怪”?

王万举

  中国是“礼仪之邦”,礼多。仓廪足而后礼仪兴,礼仪的盛衰因时因事因阶层而定。一般地说,大户人家礼多,布衣礼少,皇家最多。皇家的礼仪格局可说是全国的礼仪大全。以皇帝的丧礼为例,就有小殓、大殓、大丧礼、朝夕奠、奉仪殡宫礼、尊谥大礼等等。不管什么礼仪,民间的只不过是皇家的简化而已。

  “礼”与“仪”不可分,仪是礼的具体形式。例如“见面礼”若在朋友之间便是握手,若在师生之间就是晚生向老师行鞠躬礼,握手、鞠躬便是“仪”。进入现代社会以后,礼仪因时代的变化而演变,但其演变的顺序也是由上而下,由都市而农村,由政界、文化界向一般工农,礼仪演变的总趋势是简化、现代化和平等化。简化不用详解,就是其仪式越来越简单;现代化就是以现代人的生活条件为前提;平等化就是拉近尊卑之间的距离。现代生活创造了许多现代礼仪形式,这种更新和创造标志着礼仪的文明化。

  礼仪的繁与简不但因时代而异,因阶层有别,也会因客观环境而定。比如出现“不可抗力”的环境变化,各种礼仪就要简化。也有需由简入繁,由淡入重的情况,如某人因公殉职就需举行隆重的追悼大会便是一例。

  礼仪虽然也是规范,但不是强制性的,因此其繁简人为因素很大。比大家公认的程度和力度差了,大家会笑话说不懂礼数;比大家公认的程度和力度大了,受礼者会觉得累。但“礼多人不怪”。礼的繁与简(多与少)一般很难掌握,因此民间常常发生“挑礼儿”的现象。“挑礼儿”指的是嫌对方礼数不周或用礼不当(因“十里不同俗”)。后者一般很好办,大不了是场误会,前者就会生怨。礼数太多太繁,就会使人多少有些厌倦,但这不要紧,这种情绪是感性的、瞬时性的,静下来他还是“不怪”你的。因为受礼一方会觉得行礼者是因尊重自己才施礼过当。

  “礼多”当然也是礼仪上的一种异化现象。但中华文化一直将有礼无礼作为区分人兽的标准。笔者以为,宁可多礼,不可礼少,特别是今天。我的住处有一防火通道,其窄只能容一人通过,有时大家为了抄近路便不走正式通道而走这条窄路。一日,我与一七旬老者同时到了通道口,依年龄,老者如谦让就算“礼”多了,过了。但老者左手做出了让的手势。我当然不会先行,但那老者“优美”的让路形象多年来一直在我心中萦回,使我不时泛起再见一见他老人家的冲动……

3上一篇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