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2011年8月23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我把乡民当亲人
——一位残疾医生的朴素情怀
本报特约记者 曹建军 通讯员 赵大鹏 肖建军

  侯英杰在为乡亲义诊。

  在河北省保定市满城县坨南乡,一提起坎下村的“拐医生”侯英杰,没有一个不竖起大拇指的。今年50多岁的他,从医30年来,拖着患有小儿麻痹症的残腿,风雨无阻地奔走在乡间,时刻坚守着一个乡村医生的责任,精心呵护着乡亲们的健康。

  农村医疗条件相对差,农民的疾病防控意识更是淡薄,作为农村医生的侯英杰,看在眼里,急在心上。“我要尽一个医生的责任,提高乡亲们的健康意识。”他想了就做,省吃俭用花去6000多元,买来了一滴血检测仪和配套设施,专门印制了心脑血管病防治宣传纸,进村入户,为全乡老年人免费体检,宣传心脑血管病防治知识,教乡亲们如何防病。

  满城县和易县接壤相依,一有空闲,侯英杰就深入周围的十里八村开展义诊活动,并以自己的小儿麻痹症为例现身说教,积极宣传预防接种知识和健康防病常识。几年来,侯英杰成了方圆数十里小有名气的“拐医生”。乡亲们头疼脑热、腰腿中风,扎个旱针,拔个火罐,他从来不收一分钱,诊所内的全息检测仪、毫米波治疗仪也常常供群众免费使用。乡亲们都说,“有侯大夫在身边,看病方便还免费,好人啊!”为此,有人感到不可理解,“免费看病,四处义诊,你这样做是图啥呢?”“咱是吃医生这碗饭的,救死扶伤,替人消灾是咱的本职,都是乡里乡亲的,做点贡献是应该的!” 侯英杰说。

  侯英杰良好的医风受到乡亲们的赞扬,他的精湛医术也被众人称颂,而这都缘于他对医学的钟爱和刻苦的学习。侯英杰最大的爱好就是读书学习,在他诊室一角的书橱里,摆满了各种医学书籍,《中国社区医师》杂志和《健康报》他已订阅多年。“作为一名农村医生,要懂得内科,外科、儿科、妇科等多方面知识,不学习就会落伍。”侯英杰对此有自己的看法。

  不仅如此,侯英杰还省吃俭用挤出钱来,每年外出学习考察。多年来,他先后到过河南、山东、北京等地参加中西医结合治疗风湿病研究会、骨伤人才高峰论坛、颈腰椎病治疗新技术研讨会等20余次,获得鼻病新疗法、肛肠病治疗、直肠滴入法等专业培训证书15个,并于去年参加了卫生部举办的“全科医学”培训,获得“中华医学杰出人才”荣誉称号。他将学到的新知识迅速运用到医疗实践中,在全乡首创了直肠滴入法治疗小儿腹泻,率先引进了“花栓豆”治疗心脑血管病,自己取多家之长配置了治疗皮肤病的独门膏剂……经过临床应用,这些新的医学方法和疗效都得到了乡亲们的赞赏。侯英杰在风湿病、骨伤、颈腰椎病治疗等新技术方面注重中西医结合,配以针灸火罐传统中医药疗法,研究攻关疑难杂症,撰写论文心得。十多年下来,侯英杰已经成为一名技术精湛的全科医生,目前已获得“优秀乡村医生”、“优秀卫生先进工作者”等荣誉证书十多项。“这些证书和荣誉是次要的,每次学习获得的医疗知识才是我的巨大财富。”侯英杰感慨道。

  据说,侯英杰还参加了健康营养师培训,正在研修心脑血管病的饮食疗法。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长个本事,给大家好服务。”

  作为一名普通的乡村医生,侯英杰的物质生活是清贫的,残腿的他除了自己心爱的诊所没有任何其他经济来源,为乡亲们做的免费治疗和外出培训常常使他入不敷出。同时,他还供养着两个上大学的孩子。然而,对医学的专注和对乡亲们的热情使得侯英杰的精神生活非常富有。更加令他感到自豪的是家里三代人都与“医”结缘:作为老中医的父亲将一个农村医生的责任传给了他。同时,侯英杰的这份热情也一定会默默地影响正在学习高级护理的女儿。

  记者见到侯英杰时,他正在认真整理着厚厚的几本村民的健康信息,他说:“最近要完成这些健康信息的整理工作,给村民们建个健康档案。今后不但给乡亲们治病,还要让乡亲们学会防病,从而达到全民健康的目标!”

3上一篇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