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黄河贵德清。在青海省贵德县,九曲黄河在流经时呈现出的清清河水,让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赞叹不已。然而除了清冽的黄河水,细细挖掘,会发现贵德另一个同样让人为之赞叹的主题——农村信用体系建设。
2009年,由青海省海南州委州政府牵头、农信社具体实施的信用体系建设工作正式推开。同年,贵德县被选定为海南州的试点地区,率先展开了此项工作。3年来,贵德县已然评定出1个信用乡、1个信用镇、26个信用村、4673个信用户,信用体系建设的成效也日渐明显,用当地人的话说便是:“就连谈恋爱、娶媳妇,对方都要先看看你家门上有没有‘信用户’这三个字!”
“我们的计划,是争取在2012年把贵德县打造为‘信用县’。” 青海省贵德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办公室主任程志文告诉记者,目前,鉴于河东乡信用体系建设取得的突出成效,该联社的这一计划已经得到了海南州政府的批准。
诚信之风
2009年10月,由海南州农村信用体系建设领导小组颁发的一块写有“信用乡”三个字的金色牌匾,挂在了贵德县河东乡政府大楼的门口。
在下辖15个村、有着3055户农牧户的贵德县河东乡,河东乡农村信用社是当地唯一的一家金融机构。从2009年上半年海南州政府、贵德县政府、河东乡政府下达的有关《信用体系建设工作试点》文件上看,在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中,河东乡农信社是其中唯一一家具体承担农牧户经济档案采集、评定工作及提供各种金融服务的金融机构。
“起早、贪黑”,回忆起农牧户信息采集工作,河东乡农村信用社主任柴谨明不由地说了这样四个字。
的确,由于很多农牧户白天多是外出种地、放牧,负责信息采集的工作人员只能在当地人“早晨出工前”和“晚饭后睡觉前”这两个有限的时间段抓紧工作。所以很多时候,工作人员一天的采集工作结束后,时间已经超过了晚上九点多钟。
“需要挨家挨户地问,户主是谁、家里有几口人、家里每年收入多少……”柴谨明细数着需要采集的信息,内容大致包括了:家庭自然情况、家庭收入情况、资产负债情况、信用履约情况等方面。
在经过信用评定后,被评定为“信用户”的农牧户将获得由贵德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颁发的一张红色“信用户”门牌,以及一本《农牧户小额信用贷款证》。根据信用户信用等级的不同,《农牧户小额贷款证》共分为三个级别,即:红色的金卡、蓝色的银卡和绿色的铜卡,授信额度分别为3万元、2万元和1万元。
“我贷款还掉了,怎么电脑上查,还有‘不良记录’呢?”在采访过程中,一位衣着朴实的老乡几次走进柴谨明的办公室,反复问着同一个问题。尽管得到的是“已经被取消,但显示稍后才会被更新”的答复,可是他还是有些不放心。
柴谨明笑着告诉记者,这是因为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的推开,“诚信”二字在地方百姓的心中,变得越来越重要了。
致富之路
贵德县农信社积极推进的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不仅提升了农牧户的诚信意识、改善了地方诚信环境,更为地方农牧民铺开了一条宽敞的致富之路。
走进河东乡查达村村民张卫山的家,大门上“信用户”的牌子颜色依然鲜亮。
“原来家里什么都没有,现在连车库都有了!”张卫山憨厚地笑着说。
原来,在2009年的信用评级中,张卫山拿到了一本《农牧户信用贷款证》。自此,他的生活开始一年一个新变化:2009年,他用“金卡”贷来的钱做本钱,做起了小买卖;2010年,他又用贷款盖起了新房子;这期间,他还会用富余的信贷资金买羊、卖羊;今年,他又买了一辆崭新的小货车……
“哪时候用,哪时候取!”用了多年的信用贷款,张卫山深谙其中的“便捷”之道。以往,要想申请一笔贷款,仅办手续就得至少用去5个工作日,而且还得有担保,自从有了《农牧户信用贷款证》,只要在授信额度内,就可以随时到柜台办理贷款。
“‘金卡’,可以贷3万块。”在采访中记者可以看出,对自己的“金卡”信用评级,张卫山很是自豪。
“3万元是我们新上调的最高信用额度。”贵德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办公室主任程志文介绍说,为加大对农牧户的支持力度,近年来,贵德农信社将“信用户”的最高授信额度由最初的1万元,提高到了3万元。除此之外,他们还对信用户贷款给予利率优惠,“由以前的7.992%调整为7.65%”。
据统计,截至今年7月底,贵德县农信社已累计发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2642万元,发放总量和发放比例均位列海南州各金融机构首位。
“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的开展,不仅可以推动金融环境的良性发展、解决农牧民生产资金紧缺的问题,而且还有利于促进农信社市场份额的增长。”程志文分析说,“例如,在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过程中,河东乡农信社今年7月的贷款余额较上年末增加了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