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83年走出校门,跨入供销合作社大门,屈指算来李新亮已在供销合作这片热土上摸爬滚打了近30个年头。他,做过会计,干过基层社主任、棉花厂厂长,对供销合作事业有着无限的热爱。2000年,在曲周县供销合作社危难之际,县委一纸任命将他推上了县社主任的位置,成为县供销合作社掌门人。10多年来,他带领供销合作社一班人抓改制、活资产、上项目。新上总投资2.5亿元的项目5个,化解债务4亿元,年购销额6亿多元,实现了供销合作社由衰到兴的靓丽转身。该社连续三年被上级社授予一等奖,李新亮连续10年被县委授予优秀党务工作者,2009年被河北省供销合作社授予系统劳动模范。
改制的魅力
李新亮上任之初,曲周县社就像一匹病入膏肓的老马,危在旦夕,急需他这位“神医”立刻开方下药,动大手术方能根治顽疾。当时,正值国家棉花政策的调整,该县棉花企业与国内其他棉企一样处境艰难,棉企改制刻不容缓。李新亮在多方论证的基础上,大胆探索股份合作为主的改制改造的路子。县社成立了5家股份制棉业有限公司,多渠道吸收社会资金、全方位盘活社有资产,处理银行挂账2.9亿元,合理安置职工500多人,实现了轻装上阵,快速发展,目前已成为曲周棉花市场的主导力量。棉麻公司、华龙农机城、城关油棉厂在市场经济中屡屡受挫,纷纷停产停业,职工下岗,问题成堆,上访不断。而李新亮却看到了这些企业的地理优势,巧做盘活资产大文章。对现有土地公开拍卖,并通过资产置换的方式,建设总投资4200万元、占地70亩、建筑面积4.6万平方米的金梧桐农资建材配送中心。如今,金梧桐年营业收入达到1.2亿元,实现效益500余万元,化解银行债务5000万元,合理安置职工97名,新增就业400余人,让下岗职工有活干、有饭吃、有保障,共同分享改制创新的蛋糕。
情定“三农”
李新亮经常对同事们说,“三农”是供销合作社的根,根深才能叶茂。他始终秉持这一信念,一步一个脚印为“三农”服务。近年来,针对流通网点残缺不全这一现状,李新亮带领县社对全县经营网点进行了整合规范,投资1000多万元建立农资配送中心2个,发展连锁店30个,规范各类经营网点465家、乡镇碘盐批发站39家。流通网点星罗棋布,各类商品应有尽有,大大方便了农民需求,受到了群众的交口称赞。为了提升为农服务水平,县社成立了以他任会长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联合会,吸收全县9个涉农经济组织团体会员、100名个体会员参加,围绕农民和会员的需求,广泛开展农资供应、引导种植、品牌培育、营销推广以及信息技术服务,力求做到农民需要什么服务就提供什么服务。
近年来,利用农产品交易会、农产品推介会等形式,联合会为农民提供种养信息300多条,引导农民种植1万亩,同时推销蔬菜500多吨、鲜蛋800吨,大大解决了农民“卖难”问题,深受农民的欢迎。
紧抓项目加快发展
李新亮没有满足于职工稳定、群众满意,而是把目标定位在干大事业、求大发展上。近年来,他带领大家甩开膀子干了几件让社会各界刮目相看的大事。抢抓城乡3年大变样机遇,融资800万元,注册成立了邯郸市嘉滏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在县城承建嘉和住宅小区,建筑面积2.1万平方米,实现利润1000多万元;抢抓曲周建设邯郸东北部次中心城市机遇,与河北东海天然气公司合作兴建了县城集中供应压缩天然气项目,项目总投资3900万元,目前部分小区已完成管道接入,陆续供气;抓住国家加大粮棉收储力度政策机遇,在农业园区征地70亩,新上棉花加工和大型环纺项目;引进资金800万元,在全县建成第一个400型棉花打包机项目,投资2960万元,建棉花储备库、加工车间等总面积13100平方米;抢抓县校合作机遇,做强做大金日甜玉米这一绿色产业,加大与中国农大的联系合作,加强技术嫁接改进;投资2000万元,新上年产1500吨冷饮食品项目,购进设备30台(套),现已投产见效,年实现销售收入2500万元,实现利润120万元,使公司步入了发展的快车道。
(作者单位: 河北省曲周县供销合作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