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张化桥,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朋友可能会瞪大眼睛,因为,他的“雷言雷语”着实让农信社的人惊出了一身冷汗。
可是,张化桥为什么要“炮轰”农信社?
也许有人说,这就是海归的作风,喜欢直来直去,不像国内一些官员喜欢“打太极”。但是张化桥的“坦率”着实是名不副实,他做出的“中国农信社整体而言是失败案例”的结论也太过武断。对于他的观点,可以用银监会日前登在官网上的一则消息来回应:“目前农村信用社整体运行健康平稳,平均资本充足率达到8%的监管标准,已经步入良性发展轨道,有效发挥了支农主力军作用。”
也有人说,他是“激于义愤”、是“口误”。如果是“口误”,那这样的“口误”算得上是信口开河、不负责任的表现了,应该会受到道德的谴责。
针对张化桥的行事特征,笔者认为,张化桥的目的,多是为了炒作、为了吸引大众的眼球。
作为广州某小额贷款公司的董事长,张化桥自然希望自己“出名”。但是,怎么破题?除了带领自己的团队努力拓展外,一个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打击与自己同质化竞争最厉害的对手。崇尚“狼性”竞争的人,往往把这作为第一选择。想必,也许像他这样一个长期在外资工作的人,身上的“狼性”会更强烈些吧。
据了解,有一些投机者很聪明,会想方设法“做空”对手,从中渔利。据调查,常规“做空”的方法是:第一步,有人报料,媒体报道,引起社会关注;第二步,有人怀疑,股东退出,影响正常经营;第三步,现场检查,政策调整,瓜分既得利益。如果没有猜错的话,张化桥就是一个典型的“做空”者。且不说他能否取得预期效益,但他“炮轰”农信社的事件已经发酵。此事件也许最终以闹剧收场,但留给人的思考却是沉重的。
还有一点值得质疑的就是,这样一个严重失实的报道是如何出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