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霍城县地处我国西部边陲,与哈萨克斯坦接壤,虽然地处偏远,但是由霍城县供销合作社引领创办的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却多达105个,犹如一朵朵鲜花在边疆大地开放。记者最近走访了其中两个农民专业合作社。
兵地融合养殖鸵鸟渐入佳境
原本驰骋在非洲大地的鸵鸟,近年纷纷落户新疆,在众多养殖单位中,地处霍城县境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四师66团场佳农鸵鸟养殖合作社可谓是佼佼者,是目前新疆养殖规模最大、模式最稳固、产业链延伸最全面、养殖前景最看好的鸵鸟产业群体。
鸵鸟养殖的带头人名叫胡魁。他介绍说,鸵鸟养殖是从2003年开始的,先是从外地用70万元购进30只,其中有种鸟20只,经过多年的扩繁养殖,数量逐渐增加。2005年该团成立了鸵鸟养殖协会;2010年3月,在鸵鸟养殖协会基础上,吸纳邻近的霍城县大柳树村40户农民,成立了佳农鸵鸟养殖合作社,从而步入“兵地融合经济”(新疆实施的发展经济口号即兵团与地方合作发展经济)的轨道。
合作社主要推行代养制与合作社集中圈养相结合模式。“代养制”是做大做强鸵鸟产业的一种有效组织形式,即鸵鸟养殖不分民族、不分文化高低,农户从合作社领养幼鸵鸟,缴纳一定押金,等养到12月龄、体重达到90公斤左右后,由合作社按照双方事先约定的每只1500元价格回购。在代养期间,合作社对农户提供技术培训、疫病防治等服务,这种形式有利于推行标准化生产,实现品牌经营,而且有效化解了代养户的技术和市场风险难题。
如今,佳农鸵鸟合作社已成为集鸵鸟养殖、鸵鸟深加工、鸵鸟餐饮、鸵鸟种苗销售等一体化的大型合作社。鸵鸟蛋雕、彩绘等工艺品已经远近闻名,每年加工品多达500多个,每个售价500元以上,在市场上十分紧俏。鸵鸟肉也被誉为绿色食品,已成为伊宁市、克拉玛依市、阿勒泰市等城市餐馆和饭店的专供肉食,就连一些乌鲁木齐市的饭店也不远千里前来购买。此外,该合作社还大力攻克了鸵鸟皮加工技术难题,小批量加工出了男女皮鞋和皮包,并准备将产品拿到9月在乌鲁木齐举办的首届亚欧博览会展览,以便让产品进入国内外市场。
虽然目前该合作社鸵鸟年饲养总量达到700只,名列新疆之首,但进一步向产业化迈进仍须加快发展速度。合作社下一步将改变单一代养肉鸟模式,努力目标是“扩种繁群”推行代养种鸟计划,即向农户发放一只公鸟、二只母鸟代养,以便形成种蛋多、小鸟多态势,3年内形成年5万只的饲养量。
合作种植“绿山红花”映山红
红花是著名的药用植物和稀有的优良油料作物。说起新疆红花,自古以来就驰名中外。医书《本草纲目》称:“红花出自西域”;红花业界则有“世界的红花在中国,中国的红花在新疆”之说,有塞外江南之称伊犁河谷则是新疆四大红花产地之一。
伊犁河谷的果子沟就是红花的主产地。这里阳光充足,昼夜温差大,独特的水土使这里产的红花朵大色艳,花籽油中亚油酸、维生素及其他微量元素的含量居全国之首。从古至今,红花就是这里的传统作物,上世纪80年代,种植面积就有4000亩。
然而,红花市场总是变化莫测,价格大起大落,花多年景“卖难”问题突出,收购商压级压价,而且无固定客户,农民增收无保证。
2008年,在霍城县供销合作社引领帮助下,50户农民成立了果子沟绿山红花种植合作社。合作社积极引进新品种,变有刺红花为无刺红花,使品质和产量大大提高;合作社每年为农民开办红花种植知识学习班,共有750名农民参加了学习;合作社还与雅安三九药业公司签订了长期收购合同,当市场价格低迷时,公司以保护价收购,当市场价格高涨时则以市场价收购,此举解除了农民的担忧,使其积极投身红花种植事业。
合作社负责人马宝龙告诉记者,农民已经由当初半信半疑入社变为以入社为荣,如今入社已达600户,占全部农户的90%。全社红花种植面积已经增加到1万多亩,红花种植户纷纷致富,比如社员田志山种植红花300亩,每年净收入就达到了20多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