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位处滇西北的怒江、澜沧江高山峡谷地带,境内90%以上是坡度超过45度的高山地貌,很难找到一块篮球场大的平地。农民缺耕地、生态难保护、职工缺岗位成为怒江州经济发展的三道难题。近年来,怒江州供销合作社系统通过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和专业协会,逐步摸索出一条“公司+专业合作社(协会)+农户”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模式,实现了生物开发与山区农户的有效对接,推动了一批生物产业迅速发展,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实现了农民得致富、生态得保护、职工得就业的目标,困扰山区发展的三道难题得到破解。
扶持龙头企业
推动生物产业发展
经济植物和作物只有变成商品才能产生经济价值。1996年,兰坪县拉井镇政府要求农民退耕还林种植杜仲,种植面积一度达到10万亩。杜仲树长起来后,由于卖不掉,没有收益,许多农民就把树砍了,现仅存5万亩左右。2002年,拉井基层社派人去云龙茶厂学习杜仲茶加工技术,回来后就开始收购农民的杜仲叶加工“杜仲茶”。农民看到杜仲叶可卖钱,又开始了杜仲树的种植,不但保住了留下来的杜仲树,种植面积还迅速得到扩大。拉井基层社还开发了“五味红酒”的加工生产线,建设了10亩五味子育苗基地,带动当地农民种五味子。目前种植农户已覆盖了周边8个村委会,山坡绿化面积正在逐年增大。
在怒江州的每一个生物产业发展中,都有一个这样的龙头企业负责承担产品的开发加工和市场开拓。泸水县供销合作社在推进该地区漆树产业发展中,依托怒江州东方大峡谷生物城有限公司——一家在国内加工规模最大、开发技术领先、专长漆籽开发利用的企业作为龙头,组建了漆树产业协会。协会成立后,公司主要负责制定行业标准,进行技术推广,召开行业会议,提高产业影响。近期,全国唯一的一家生漆研究单位、专长生漆开发的西安生漆研究所与公司达成合作意向,把怒江作为西安研究所的研究基地,共同研究生漆产业的综合开发。今年成立的云南轻工业研究院漆树研究所也提出与公司合作,由研究所提供资金、技术、人才,参与怒江漆树产业开发。目前,该所已与州政府签订了框架协议。这些技术合作,大大推动了当地漆树产业的发展。泸水的草果产业、桐油产业、瓦姑茶产业的发展则是由县供销合作社农资公司成立的加工、销售企业作为龙头引领发展。
为了让特色植物和作物能给山区农民带来经济收入,怒江各级供销合作社积极帮助生物开发企业申报项目,争取扶持资金,3年共为生物产业龙头企业争取项目33个,资金735万元。
调动农民积极性
奠定产业发展基础
农户是公司的第一生产车间,是生物产业发展的前提基础,没有农民的积极参与,整个产业就失去了发展的根基。怒江州社在发展生物产业中始终把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摆在重要位置,公司尽可能做到最大限度让利给农民,因此农民参与种植的积极很高。兰坪县河西乡玉狮村热来小组的蜂才华,去年通过兰坪县当归产业开发协会与兰坪源林生物开发有限公司签订合同种植了3亩当归,按保护价8元/公斤收购,3亩最低收入是3600元。而今年实际市场价为18元/公斤,所以他的 3亩地共收入8400元。蜂才华尝到了甜头,今年又签了5亩方木香、1亩续断的种植合同,按今年的实际价格计算,他预计可收入25720元。
引导成立合作社
促进产业健康发展
生物产业的发展,需要几千户甚至几万户农户的参与。长期以来,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不能实现有效对接一直是影响生物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近年来,怒江州供销合作社系统结合当地的特色经济植物、作物的种植引导农民成立了各类特色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合作组织成功实现了龙头企业与千家万户农民的有效对接,对推动生物产业的迅速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合作社负责组织农民开展技术培训,在社员之间统一种苗、统一管理、统一收购、统一销售、统一价格、统一质量,推动种植向规模化、质量化、品牌化方向发展。合作社还负责与公司间签订订单。今年,兰坪源林生物开发有限公司就依托富和山中药材开发协会与500户农户签了订单,辐射6个乡镇。泸水县白水河酒厂依托苦荞种植专业合作社发展社员1500多户,苦荞种植面积达到3万亩。
目前,全州共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489个,专业协会17个。其中,兰坪县、泸水县专业合作社数量均突破100个,平均每村一个合作社。
产业发展破解三道难题
在广大山区,农民致富难、生态保护难、职工就业难是长期困扰各级党委、政府的难题。农民种地和生态保护始终是一对尖锐的矛盾,解决了农民种地,生态就遭到破坏;保护了生态,农民就没地可种。而目前在怒江部分地区,这三道难题在生物产业的发展中得到了合理破解。
农民富裕了。山区农民种经济植物比种地简单,收入却大幅增长。泸水县瓦姑外寨四组村民田利军,2007年退耕种茶,共种植了50亩茶园,2010年开始采摘,收入5000多元,他家的两亩老茶园,2010年卖茶收入2000元。他说,茶园一般5-6年封林,封林后亩收入可达到1000元,他家收入可达到5万多元,外出打工是不可能挣这么多钱的。
5年来,全州生物产业共帮助36万户农民实现收入 2亿多元。
荒山变绿了。随着生物产业的发展,怒江的农业产业结构得到合理调整,农民从被动退耕还林变为主动退耕还林,从乱砍滥伐变为积极管理经济林,山区绿化面积迅速扩大。当前,仅瓦姑茶种植面积就达7290亩,下步规划种植将达到1万亩。短短几年,瓦姑外寨附近的山上,昔日开垦的裸露山坡已披上厚厚的绿装。全州漆树种植面积现在已达到18万亩,规划十二五期间将达到60万亩。目前,全州生物产业种植面积达到33万亩。
职工上岗了。随着公司规模的壮大,用工需求逐年增加,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目前全系统新增就业岗位298个,330个下岗职工得到妥善安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