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奖人物: 王翠玉
职务:
上海市女子实验函授进修学院院长
所获奖项:
“2007中国合作经济年度人物”十大人物奖
人物概述:
王翠玉,一名76岁的老共产党员,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女性人才研究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上海妇女学会、婚姻家庭学会办公室主任,上海市女子实验函授进修学院院长。王翠玉退休后创办了上海市女子实验函授进修学院,该学院免费接收全国贫困地区的女学生,这也是依靠民间力量,创建时间最长的女子公益学校。
“当我得知自己获奖的时候,很感动,也很欣慰,总算见到阳光了。”王翠玉在自己的岗位上被评过很多奖,对自己退休后还能荣获第一届“中国合作经济年度人物十大人物奖”,她感到很吃惊,但更多的还是欣慰——她们这些弱势群体总算受到了社会的关注。
王翠玉说:“在领奖的现场,我见到了很多专家、学者,认识了很多人,得知还有那么多人真诚地关心弱势群体我很感动。在当时认识的很多人,后来都成为了合作伙伴。这让我更加坚信:劳动者,特别是处于困境的弱势妇女群体,只有组织联合起来,才能发挥出每个人的力量,不再被边缘化,从而真正地融入到社会中,最终走出一条脱贫致富的成功道路。”
创办陶行知式的学校
“我毕业于陶行知先生创办的育才学校,也是最后一批学费全免的学生。陶行知先生所创办的这所学校专门接收因家庭贫苦而无法上学的孩子,如果没有这所学校,就不会有今天的我。”王翠玉感慨地说。因此她下决心要办一所陶行知式的公益学校,想让那些有志成才,却又求学无路的姐妹们完成自己的学业,掌握一技之长,将来能在社会上立足谋生。她要帮助那些因种种不幸而处于社会底层的弱势女性群体摆脱困境,走出低谷。通过学校的教育与启迪,使她们重新建立起人生的信心,面对困境自强自力、永不气馁,走出一条自己的人生路。
自2002年以来,王翠玉与身边的姐妹们同甘共苦,使女子学院所属的姐妹手工编织合作社从无到有、从少到多地发展了起来。截至2007年6月,学院在上海已经成立了15个这样的姐妹合作社。2011年学院又与上海屋里廂社区服务中心共同成立了乐帮上钢织艺姐妹合作联合社。
10多年来,王翠玉始终坚持哪里有学员就把教学点办到哪里。目前,已在广西巴瑶洞、贵州六盘水、云南丽江石鼓、内蒙古赤峰大西沟、江西吉安等贫困地区建立了平民学校的函授教学点,每年平均有10个这样的教学点诞生。广西巴瑶洞的乡村女教师罗梦曾这样评价王翠玉——“如果教学点是坐落在黄浦江畔的美丽的大花园,那她就是培养社会人才的辛勤园丁”。这句话也说出了学员们的心声。
相信自己 走好人生路
学员进校门的第一课都是“相信自己,走好人生路”,这一课王翠玉始终坚持亲自讲授。她告诉学员,“用自己的双手养活自己,只有经济独立了,女人才有地位”。王翠玉给新学员打气,列举历届学员掌握生产技能后,走向成功的例子,并反复鼓励她们,要相信自己,从困境中奋起,努力干,团结合作,共同富裕。
这些年走过来,王翠玉得到了方方面面的支持。但是经费不足一直是困扰王翠玉办学的大难题。从办学第一天起,王翠玉就坚持全免费教学。有人好心劝她,“不要那么死板,你这样搞平民教育,能坚持多久?”在采访中王翠玉也表示,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需要帮助的人越来越多,筹集资金也越来越难。如今,接班问题也亟待解决。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目前还没有人愿意接替上海市女子实验函授进修学院院长一职。不怕吃苦的人好找,有爱心的人也很多,可是要不拿报酬,甚至还要自己掏腰包的人可不好找。
“但是我依旧不会改变自己的初衷,我相信自己能坚持。即使有朝一日坚持不下去了,也无怨无悔,至少我可以这样说,在黄浦江畔,曾经有过这样一所平民学校,无偿地教授了无数妇女一技之长。”王翠玉以自己切真切实的行动,实现了许下的诺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专家点评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是一种追求的梦想,是一种人生的境界,更是王翠玉院长的真实写照。在平民教育领域数十年的坚守,展现的不仅是一名优秀共产党员的无怨无悔的奉献精神,更是成百上千贫困妇女人生的改写!
(本期点评专家:苑鹏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2007中国合作经济年度人物评选活动”专家评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