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零售业中,一种商品价格的变动,不只影响该种商品的需求量,还会对与之有关的其他商品的需求量产生影响。即在商品之间存在着一种交叉关系。
商品之间可以存在着替代性、互补性和无关性。如果是替代关系,一种商品提价,它本身需求量减少,替代品的需求量将升高。
例如可口可乐提价后,百事可乐需求量增加。如果是互补关系,一种商品提价,另一种商品需求量会减少。
例如照相机提价后,胶卷的需求量会减少。如果是互相独立的,两者的需求量基本不会互相干扰。
这样,在促销选品时就又多了一个标准——交叉弹性。
替代品的交叉弹性
某零售商洗发水促销实验表明,日本Lavenus(蓝蓓丝)和棕榄以及宝洁(海飞丝、潘婷)之间存在着严重的相互蚕食。
这3家公司只要有一家搞促销活动,其销售增加额基本和其他两家的销售额的下降额接近,如图1所示。
同样以洗发水为例,在零售企业内部,以商品本身的价格弹性以及对其替代品的交叉弹性作为标准,把商品分成4种,如图2所示。这样可以进一步了解,哪些SKU会引起品类内部的相互蚕食,而不是为品类带来净利润增长。
根据各品牌在图2上的区域,我们发现,除了带来销售增长,沙宣只产生了很缓和的相互蚕食,比较适合做价格促销。
同时我们也不推荐对这些会产生相互蚕食的SKU进行促销,如图3所示。
当然,如果这些不同的SKU分属不同零售商的话(制造商越来越娴熟地运用分渠道分单品战术),出于蚕食竞争对手市场份额的考虑,可以一试。
如果满足条件的促销SKU较多,确定促销SKU时要善于取舍。考虑到有可能产生的相互蚕食,零售商要尽量学会量化每一个SKU所受到的影响。
同一促销活动不建议有性质相近的商品出现,要突出促销品之间的差异性,减少替代性,以免效果相互抵消。
某公司的DM快讯商品选择就避免了这一问题。
该期快讯中选择了一支售价11.20元的黑人清新牙膏和一支售价2.6元的高露洁超强牙膏。
这两款商品针对不同的购物者,能有效推动两款商品的销售。
互补品的交叉弹性
如果是互补品,一般买了A会买B,关键是要想办法让他们买其中的一种,那么另外一种的销售就会有所上升。
利用互补品的交叉弹性进行促销已经比较普遍,如移动公司交话费送手机的活动,手机便宜之后,大家买得多了,好像在手机上赔钱了,但是话费你总得交吧,移动公司照样赢利。
最失败的促销就是顾客拿了移动的手机回去找业内人士改改芯片,装上联通的卡。
所以移动公司搞成了机卡合一,就是为了更好地进一步加大其互补性。
在有些促销中,许多消费者直奔惊爆品而去,拿了惊爆品之后,对其他商品不闻不问,这就是选品时对互补品的交叉弹性考虑不周,或考虑到了,但在布局陈列上没有将它们放在一起。
笔者有几次在家电卖场购买小家电和数码产品时,电池柜组不在附近,备感不便,最后就抽时间在超市买电池了。
想想看,一组高能电池十几元甚至几十元,顾客多买一点,其毛利比那些杀价杀破底的数码产品还高,但家电卖场就这样失去了利润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