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9岁的赵维祺自2003年担任冷集镇民政所所长以来,重实际、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开创了冷集镇民政工作的新局面;他扬民主、聚民意、解民苦、排民难、安民心,为冷集老百姓撑起了一片蓝天。在他担任民政所长的8年多里,得到他救助的对象有3000多人,大到天灾人祸、衣食住行,小到就医、就学。哪里有困苦,哪里有危难,哪里都会出现他的身影,让那些无助的人得到政府救助,让那些生活在底层的人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由于他工作勤奋,倾心为民,他所在的民政所连续8年被县民政局评为民政工作先进单位,他连年被镇委、镇政府评为先进个人,2007年被评为襄阳市老龄工作先进个人。
倾心为民不言苦
农村税费改革,乡镇民政所被撤,相应的人员编制被撤销、工作经费十分紧张,相反党和国家以人为本,关注民生,救助弱势群体的政策力度不断加大,这就带来民政工作任务越来越重,也为民政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而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对农民疾苦更加了解的赵维祺更深知身上的担子有多重,更顾不上考虑个人的编制、名分和得失。全镇38个村,55000多人口,而做民政工作的只有两个人,他在工作中既是领导又是办事员。他经常深入农户,了解灾情,核实对象,没有交通工具,没有经费,怎么办?为了工作,他从工资里攒出一点钱,买了个二手摩托车,就是用这辆摩托车他跑遍了全镇38个村的沟沟岔岔,给那些处于危难的人们带来了生的希望。
有一次,他到离镇30多公里远的偏远山区马家沟村核实重灾户,由于山高路险,摔到4米多深的沟里,受伤后他忍着伤痛坚持完成了核查工作。这事在别人看来,坐在办公室里都可以完成,而他一年365天,有一半时间都是骑着他的摩托车,在农户家中串来串去。据统计,全镇600多家低保户,每年平均40户危房改造户,近400名五保户,150多名重点优抚对象他都要亲自到家里去看望,哪里有困难户哪里就有他的足迹,哪里有灾情哪里就有他的身影。
冷集镇食品所下岗职工陈香一家5口人,母亲有病瘫在床上,妻子是个哑巴,本人又没有正当职业,两个孩子上学,一家人还挤在上世纪60年代单位建的不到30平方米的低矮的小屋里,一家人靠吃低保过日子,每当春节来临和风雨黑夜,赵维祺都惦念着这一家人。在这些特殊的日子里,他都要亲自过问一家人的生活,送衣送被,送吃的。陈香逢人就说还是党的政策好,没有赵维祺的关照,我不知道这一家人怎么过呀。
今年春季,冷集镇遭到50年少有的大雪,受灾群众达6000多人,倒塌房屋100多间,在冰天雪地里,赵维祺先后7天徒步近200公里,到受灾农户的家里察看灾情,把受灾情况及时上报。到5月底全镇40户倒塌房屋全部得到恢复,全镇千余群众得到了及时救助。
刘家营村62岁的农民罗顺礼,在他的新房前深情地写着这样一副对联:“能工巧匠来帮忙,千恩万谢党中央”,充分表达了老百姓的心声。
爱心永驻院民心
冷集镇现有4所福利院,供养着孤寡老人230余人。4所福利院除1所是新建外,其余3所都是由原有的旧学校、被撤销的乡镇单位的用房改造而成的,这些福利院房屋破旧不堪,设计不合理,设施简陋,供养经费紧张,走马上任的赵维祺看到这些孤寡老人生活在这种地方,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如何让院民过上更好的生活,让他们安度晚年?他首先想到的是改造福利院的生活条件。钱从何处来?他先后向上打报告,向镇领导申请帮助,向企业单位请求赞助,同时有效利用上级的福星工程政策共计筹措资金30多万元,为4个福利院提档升级打下了基础。
目前的福利院达到了院内美化绿化,健身、生活、取暖纳凉、卫生、洗浴、文化娱乐等设施一应俱全。给200多老人建起了一个舒适的安乐窝。建院初始,每位供养对象年供养费只有1200元,这一点微薄的经费,使福利院开支捉襟见肘,老人们甚至半个月见不到一点荤,见到这种情况,他的心像猫抓一样。经过他的努力,在镇政府的大力支持下,4所福利院从村土地中划出100亩土地作为福利院的生活基地,吃菜基本达到自给。同时,福利院建起了养猪场、茶社、理发室、酒厂等院办经济项目,大大改善了院民的生活。
俗话说,建院易,管好难,一所福利院就像一个家庭,吃喝拉撒,样样都得操心。赵维祺在搞好日常民政工作的同时,对福利院的管理摸索出了一整套经验。他推行院委会民主管理、民主决策,院民民主评议院长,院长淘汰法,福利院月评检查等办法,使福利院的管理达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先后有两名院长被淘汰,大大地激发了院民和院长的积极性,去年在全省福利院评比活动中,冷集中心福利院被评为全省模范福利院。
他不仅狠抓福利院的管理,对院民更是体贴入微。今年83岁的院民王学洪双目失明,2006年分散供养前,生活无规律,生病没人管,多次有轻生的念头。赵维祺了解到他的实情后,把他接到了胡湾福利院,派专人精心照料。1年半过去了,王学洪变白了、胖了。时不时地还哼个小曲儿,盼着自己能活过100岁。
福利院里老人们生活有盼头了,精气神就格外好。过去在家,吃了上顿不知到下顿,如今老了倒学会了“谈情说爱”。对此,赵维祺坚决“支持”。并让各院领导为他们敞开“绿灯”。8年多来,4所福利院先后有23对老人领取了结婚证。每当此时,赵维祺必然到场祝贺,并希望更多的老人找到自己的“心上人”,让更多的院民通过“牵线搭桥”等多种形式,喜结连理,共度幸福晚年。
勤政廉政乐为民
赵维祺刚刚接手民政工作时,不少优抚对象因困难解决不及时,老是上访。龚畈村伤残军人魏丛群就是其中的一个。后来,赵维祺不等老魏上访,便主动上门了解情况,解决上访中存在的问题。如今,老魏每月看病住院的费用,除能按时报销外,赵维祺还主动为他送上门去。
83岁的复员军人周兆明,到福利院后娶上了小他近20岁的妻子,按说日子过得特幸福。但有一次赵维祺到他家走访,看出了他的心思。经详细了解,赵维祺感觉周兆明的“想法”好。于是,4所福利院只要是复退军人的,每个房门都挂上了“光荣间” 牌子,让复退军人有了“光荣感”,幸福指数进一步增强。
赵维祺通过这件事举一反三。每当有重大节日,就请这些老革命现场讲革命传统、战斗历程、光荣岁月,让每一个院民懂得今天的幸福来之不易。69岁的尖角村农民宋万儒长年有病,因出嫁后的女儿不尽赡养义务,也找到了赵维祺。赵维祺协同法庭助其维权,使其女儿尽了赡养义务。但看到宋万儒仍有各种困难,就想法帮助他。宋万儒发自内心地说:“要不是赵所长真心帮我,恐怕我的坟头早就长草了。”
冷集镇兽医站下岗职工卢永国身患尿毒症,倾其家中所有换肾后要经过一段时间的透析,家里已是债台高筑,无法筹到治疗费,几次险些走上绝路。赵维祺了解情况后不仅按政策将他纳入城镇低保,还帮他办理了大病救助纳入,同时,每年争取一定的困难资金,对他照顾有加,才使卢永国有了继续生活下去的信念。好多次,卢永国只有用跪拜的方式感谢赵维祺。赵维祺则对卢永国说:“你该感谢的是共产党,我仅仅做了我应该做的事情。”
用别人的话说,民政工作就是为别人做好事的,赵维祺却不是这样认为,他常说全镇有5万多双眼睛在看着我,我要掌好这杆公平秤,符合政策的无论再大困难我也要为他们提供帮助,不符合政策的,一点也不能越轨。
去年春季,核实农村低保对象一个村领导把自己的两户亲戚报上来了,赵维祺亲自到这两户察看,并在群众中深入了解,确认不符合低保对象,他就向这位领导解释,把低保名额让给那些更需要的人。
今年上半年,他的一个同学建房子,想从危房改造中争取一点资金,他始终没有答应,这个同学由于不理解和他失去了联系。像这样的事不只是一件两件,在他从事民政工作的这些年里,为群众办好事无数,然而因挡住了人情风,得罪了不少人,而在原则和人情面前,他选择了坚持原则。8年来共有80余户不符合条件的低保户、危房改造户和要求救济户全被他挡在了门外。
赵维祺一个血性的男子汉,他没有豪言壮语,也没有做过惊天动地的大事,可他办事公道,倾心为民,赢得了人民的信任和爱戴。
(通讯员王轩玲 马少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