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下旬,要不是采访时亲眼见到,真难以相信,湖北省谷城县冷集镇刘洲村农民刘冬荣竟然开着价值17万元的轿车在樊城区牛首镇竹条村租赁当地农民的土地种植山药。刘冬荣说:“开着轿车种山药在我们冷集已不是稀奇事,仅我们村开轿车种山药的农民就有26家。”
2010年,种植山药28亩纯收入56万元的刘冬荣说:“我和我们村农民能有今天,说良心话,是沈湾信用社的贷款给我们帮了大忙。”
早在10年前,刘冬荣在沈湾信用社的小额贷款支持下,开始在家门口种植山药。刘冬荣种植的近4亩山药,除去各项成本开销,1年下来,能净赚1万元。
1万元,现在看来不算多,但对于当时的刘冬荣来说,已经很满足了。他决心沿着这条路继续走下去,争取获得更大的收益。
他有心扩大山药种植面积,可人工翻地劳动强度实在太大。刘冬荣说:“1个壮劳力,扎实干一天,累得晚上回家饭都不想吃,也只能翻出1.2米深的半分地。夫妻俩什么活都不干,4亩地也得1个多月才能翻完。”
“总这样干,也不是个办法。”刘冬荣多次在心里揣摩。“要是有1台机械翻地机就好了。”2002年,刘冬荣从农机部门打听到,浙江省有这种机械可以翻地。于是,刘冬荣约上本村农民外出“取经”,并在信用社的贷款支持下,从浙江开回了第一台土地深松机。
“机械的作用真是不可小瞧,”刘冬荣高兴地眯缝着眼说。“它翻地1.7米深,经过深翻后的土质像面一样,站在深翻过的土地上,脚脖子都陷下去了。”
就是这一小小的“改革”,刘冬荣的山药每亩平均增产1500公斤,增收6000多元,劳动强度大大减少。
刘冬荣有“宝贝”机械的事,很快在乡邻中传开了。不是“小气”人的刘冬荣便一五一十地向乡亲们介绍经验。他说:“要富大家一起富。”就这样,山药深松机在冷集镇得到快速发展,目前,已有500多台套,为冷集镇农民种植山药立下了“汗马功劳”。
山药适宜灰沙洲地,怕重茬。想扩大山药种植面积,但当地适宜土地有限的问题困扰着刘冬荣和乡亲们。有什么好的解决办法?刘冬荣苦苦思索并寻找着。
敢想敢干的刘冬荣说:“活人不能让尿憋死。”他通过亲朋介绍,来到了冷集镇下游的襄阳市泥嘴、老河口仙人渡等乡镇,转包农民的沙地种植山药获得了成功。目前,该镇跨省市外出包地的农民“走”到了陕西省渭南、河南南阳等地,为扩大冷集镇山药种植面积,寻找到了“光明”之路。
天有不测风云。刘冬荣和乡邻们种植山药的土地,都选择在沿汉江流域的乡村。可2003年、2005年,汉江突发的两次大水,淹没了山药,让刘冬荣和部分农民损失惨重,有的连老本都赔进去了。关键的时候,又是沈湾信用社一次次贷款给刘冬荣和当地农民,让他们有了东山再起的机会。
到2007年,刘冬荣的山药种植面积每年保持在20亩以上。和他外出种植山药的农民达到2000多户,面积达到1.6万亩,加上家门口种植的8000多亩,年收入达到2亿多元。
为了种出“绿色”山药,刘冬荣和种植山药的农民就是掏70元买1立方米农家肥料,也不使用化肥,而使用的农药也都是低毒、无残留的。
山药种植面积大了,刘冬荣组织农民“抱团闯市场”。先后成立了山药协会、山药合作社,共同抵御市场风险,共享市场信息,山药销往全国20多个大中城市和超市,出口到日本、韩国。
刘冬荣有了钱,在加大投入、扩大种植面积的同时,没有忘记回报信用社。户均存款30万元的农户在当地比比皆是。2010年,沈湾信用社净增存款1800多万元,存款余额突破1个亿。
“有钱也应学会享受。”刘冬荣说,“我开轿车种山药不是为了显摆,除自己有一定的经济能力,图个方便外,也是为了掌握了解更多的、瞬息万变的市场信息。”
今年,刘冬荣又租赁35亩洲地种山药。他的目标是:力争2011年纯收入达到60万元。
(通讯员马明刚 易修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