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立功是江苏句容市宝华中心供销合作社主任,与供销合作社结缘26年来,他经历了供销合作社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全过程,无论是供销合作事业遭遇挑战,还是面临机遇,他始终投入极大的工作热情,用真心、真情演绎着一个“供销合作社人”的精彩人生。
一夜间,沦为改革的“拾荒者”
2001年,供销合作社系统全面改制,上级主管部门希望朱立功能上任宝华镇供销合作社主任一职。一份正处于低谷的事业,一批即将退休的老职工,朱立功陷入了深深的矛盾中:自己身强力壮,有工作经验,有经济头脑,不接“供销合作社主任”的担子,自己一定能打拼出另一片天地,然而供销合作社留下的那批退休的老职工呢?他们年老体衰,没有了谋求一份好工作的资本,也没有了干一份苦差事的身体素质,他们该怎么办呢?在自己的利益与集体的利益间,朱立功满心矛盾。
一句话,激起永不言败的斗志
朱立功说,自己的斗志被激起完全源于一个陌生人的一句无心的话。那是供销合作社刚改制不久,一次他从句容坐车去下蜀供销合作社,在公交车上,他跟售票员说在下蜀供销合作社下车,售票员竟一脸讽剌地说:“现在供销合作社已经跨台了,没有了。”这样的一句话让朱立功火冒三丈:“谁说供销合作社跨台了?我们只是改制了……”他极力地维护供销合作社的形象,虽然当时售票员和其他乘客都觉得他脑子“有问题”,但那次有点“较真”的情绪倒激起了他永不言败的斗志。也正是从那次以后,他开始坚定了自己要在供销合作社干下去的信心,并且重新谋划供销合作社的发展蓝图。
一杆秤,称出新“供销人”的分量
“现在的供销合作社就是农民们信赖的‘农资110’,每年春耕春种、夏收夏种的农忙时节,只要一个电话,化肥、农药就送到家、送到田间地头。”宝华镇便民村农民赵以虎竖起大拇指夸着宝华供销合作社。
2002年之前,当地农资的购买渠道让农民们很伤脑筋,坑农害农的事情时有发生。朱立功果断地采取整合企业和社会资源的办法,在宝华镇社范围内组建了18个为农服务社网点,并率先提出并成功实行了农资供应的“六统一”运营方式。即:统一进货、统一配送、统一售价、统一管理、统一标志、统一规范服务,不但给了农民们一份放心的承诺,还使供销合作社的农资供应占据了该社范围内90%的市场。
朱立功和员工们的真心付出,在取信于民的同时,也使供销合作社在农民心目中的分量越来越重,供销合作社自身经济也得以壮大发展。2007年,该社实现农资供应1240万元,实现效益38万元。
一腔情,写下深深“供销情结”
在供销合作社系统工作二十多年来,朱立功始终带着一腔热情投入其中,用他自己的话说:“这是我的事业,一辈子都无怨无悔的事业。”为了这份事业,他几乎倾尽了自己所有的精力,在他的日历里没有周末、节假日,在他的生活中私事也从来排不上位置。以前那些发迹了的好友经常劝他一起下海“摸大鱼”,他总是说:“日子跟你们比过得是寒酸了些,可是我的精神生活是富足的,呆在供销合作社的每一天我都觉得特别有劲头。”久而久之,大家都开始尊重他的选择。
(作者单位:江苏省句容市供销合作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