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优乳业“洋化”忙
本报讯 因达芬奇假洋事件被牵连出来的澳优乳业,近期也遭到质疑。为加强其真“洋”身份,该公司计划将以1.16亿港元增持荷兰乳制品公司海普凯诺集团的股份,正式成为这家有115年历史的乳企控股股东。公告同时披露海普凯诺收购了荷兰另一家乳企的相关奶粉加工厂等资产。业内人士认为,澳优多次发力外资品牌的收购,其实只是为增强其“洋因子”,以缓解消费者对其“假洋鬼子”的不良印象。
据了解,日前澳优奶粉“假洋鬼子”事件再次被翻炒出来,此前在2009年就有媒体质疑,澳优奶粉疑似披着国际化外衣的假洋奶粉,该公司总部实为湖南一家贴牌商。随后,为摆脱假洋身份,澳优近两年频频出手,在海外收购乳企,先后收购了澳大利亚塔图拉、法国诺蒂柏欧等国际知名的乳制品企业,从上游控制奶源。
“七粮液”被判傍名牌
本报讯 打了半年多的“五粮液”起诉“七粮液”商标侵权官司终于落幕。
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近日宣判称,北京市寅午宝公司生产、销售的“七粮液”系列酒侵犯了五粮液商标专用权,要求北京寅午宝立即停止生产、销售七粮液酒,并赔偿五粮液公司损失。
法院判决书显示,“七粮液”与“五粮液”构成近似,被告生产、销售七粮液酒的行为侵犯了原告的“五粮液”商标专用权。被告的抗辩理由不成立;被告北京市寅午宝公司立即停止、生产销售七粮液酒并赔偿原告五粮液股份有限公司损失5万元。
由于白酒市场的火热,四川白酒侵权案例近期屡见不鲜。五粮液代理律师刘一宏表示,“七粮液”案件具有典型性和示范性,可能作为以后案件的参考标准。据记者了解,目前市场还有 “三粮液”、“九粮液”等白酒。
雅士利利润下滑
本报讯 在国内消费者对国产奶粉品牌信任危机及外资奶粉品牌强攻的双重压力下,国内本土奶粉企业生存空间进一步被压缩。
日前,雅士利国际发布业绩预告称,预计截至6月底半年盈利同比显著减少30%至40%,并称主要原因是原材料成本上升导致毛利率下降、广告开支增加,以及集团过往享有的若干税务优惠已终止,令实际税率上升。
“在外资奶粉频频提价之时,雅士利从去年到现在极少调价,况且本土奶粉品牌也不敢轻易提价,再加上此前爆发的问题奶粉事件,使其遭遇到更多的信任危机,雅士利面临比较大的营收压力。”乳业专家冯启认为。
在面临信任危机的同时,雅士利不得不增加市场费用,“营销费用增长过快也是其盈利减少的一部分原因。由于国内消费者对国产品牌普遍不信任,消费动力不足,其为维护原有消费群体,开拓新的消费群体。”另一名业内人士指出。
双汇“问题肉”损失惨重
本刊讯 深受“瘦肉精”困扰的双汇发展日前发布公告称,其控股股东双汇集团决定于近日对济源双汇所有因“瘦肉精”事件涉及的厂内封存、市场陆续退回的鲜冻肉、肉制品全部进行无害化深埋处理,此次处理将造成集团损失约6200万元。
双汇指出,以上处理的产品共3768吨,处理损失约6200万元,济源双汇已将该损失在2011年上半年财务报表中进行了预提。双汇称此次对问题肉进行深埋处理正是为了履行4个月前所做出的承诺,但具体要在哪一天进行此次深埋处理公告中并未提及。
(本报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