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2011年7月29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信用工程”铺就幸福路
——内蒙古托克托农合行百村万户信用工程建设纪实
杜弘林

  对于“信用”二字,普通老百姓很难讲得清其内涵和意义。在内蒙古托克托县,由于托克托农村合作银行坚持用10年的时间创建“百村万户信用工程”,这里的老乡们谈起“信用”来头头是道——

  他们形象地把开展信用工程、“讲信用”的好处总结为“四多四少”——“遵纪守法的多了,违法乱纪的少了;诚实守信的多了,招摇撞骗的少了;勤劳致富的多了,喝酒赌博的少了;踏实干事的多了,无所事事的少了。”

  探索,从信用开始

  长期以来,因农民无法提供有效担保而导致的“两大难题”:“农民贷款难”、“银行难贷款”,严重制约着农村金融机构支农作用的有效发挥。

  要支农,须知农。

  2001年,托克托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托克托农合行前身)时任理事长王文正通过学习文件、查阅资料、深入调研,开始尝试发放以农民信用为基础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同时,对“百村万户信用工程”的探索也随之起步。

  托克托农合行成立了由总行、支行、客户经理、村组干部和村民代表组成的评估小组,对辖内有贷款需求的农户进行全方位评估,并建立农户经济档案。评估的内容包括:个人品行、家庭经济、财产状况、主营业务收入、历史信誉状况、资金来源以及偿债能力等。根据评估结果,评定出优秀、一般、良好三个级别的信用户,授以相应的贷款额度,发放“富民卡”。当一个村的信用户达到一定比例,且没有不良贷款时,就可被评为信用村,村内信用户的授信额度也将适度提高。

  “一次核定、随用随贷、余额控制、周转使用”。在托克托县,手持“富民卡”的农户们都知道这16个字。在授信额度内,只要怀揣一张“富民卡”,就可到托克托农合行的办理贷款业务,贷款和存款一样方便。

  截至2011年6月末,全县共评定信用户29164户,占全县农户的73%。共评定信用村144个,占全县自然村的46%,开辟出了一条以行促农、富民强行的发展新路,绘就了一幅幅农民致富增收的蓝图。

  十年磨一剑

  “信用工程的建设是一项长期工程,需要广大农民有一个逐渐认知和接受的过程,并非一蹴而就。”托克托农合行员工介绍说,需要坚持把那些信用程度好、文化素质高、遵纪守法的“信用户”作为联系对象,从培养、扩大“信用户”入手,创建“自然信用村”,建立“行政信用乡(镇)”。信用等级一年一评,信用好的可以升级,信用差的予以降级,甚至取消等级资格。同时对信用村的信用户相应提高授信额度,对有不良贷款农户的村庄,不得评为信用村,从正反两个方面逐渐打造良好的信用环境。

  当托克托农合行员工的足迹踏遍辖内的县、镇、村,走遍千家万户时,该行对“信用工程”的探索,也总结出了许多可圈可点的成功经验。

  重抓“三个结合”,并且要“全力以赴”。在一次信用工程现场会上,托克托农合行提交的厚厚一摞经验交流材料的核心,可以高度凝练成三句话:坚持把“百村万户信用工程”建设与强化服务职能相结合,营造齐抓共管同参与的创建氛围;坚持创建“百村万户信用工程”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谋求 “三赢”效应;坚持创建“百村万户信用工程”与盘活农信社存量资产相结合,增强创建工作发展后劲,服务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与“三个结合”相对应,托克托农合行所预期的农民增收、信用社增效、政府满意的“三赢效应”开始逐日显现。

  “农合行创建信用工程10年,我们村的信用村风建设也经历10个年头了。现在我们行政村的4个自然村都是信用村。”一说起信用工程这事,新营子镇胡忽浪营村党支部书记王当文掩饰不住脸上的喜悦和自豪,“现在人均纯收入与10年前相比翻了10番。”

  信用花开

  “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不良率为‘零’。”对于十余年辛辛苦苦的信用工程创建工作,这是让托克托农村合作银行员工们最为欣慰的数字。这说明,在“百村万户信用工程”创建过程中,“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群众的法制意识增强了,信用观念也提高了。

  黑水泉村村民老田,已经69岁了,自1984年起先后贷款8笔,累计金额3750元。开始,老田不仅拒绝偿还贷款,还漫骂工作人员。在“百村万户信用工程”建设中,黑水泉村村委会主任亲自出面,动员老田还清了所欠的不良贷款。后来黑水泉村先后被评为信用村、自治区文明村,并成为2009年全市两个文明现场会主要观摩点之一。

  在托克托县,托克托农合行用了整整10年,着力“百村万户信用工程”建设,把“信用”二字深印在每一位农民心底,融于普通人的生活中,镌刻在信用村镇的匾额上。在托克托县,“讲信用”不仅仅意味着村风民风的向好,也不单是县域信用环境的优化,更为重要的是,它为农民铺就了一条通往幸福生活的康庄大道。

3上一篇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