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浮山县寨圪塔供销合作社诞生于抗日战争烽火连天的1943年,历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洗礼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磨练,是一个闻名全国的先进老典型。从1956年起数十次获得国务院、商务部、全国总社和省政府的表彰奖励。办社至今集体和个人共获得400多幅锦旗、奖状、牌匾。
回顾改革开放30年来,寨圪塔供销合作社走过的艰辛发展道路,概括起来就是一条“深化改革图发展、强化服务促发展、艰苦奋斗谋发展”之路。
转机制 变观念
深化改革图发展
当年的寨圪塔供销合作社职工靠着一条扁担两只箩筐相伴,将收购送货的汗水印留在了山路上,也将供销合作社的美名印在了老百姓心中。然而,改革开放之初,寨圪塔供销合作社却落后了,仍然在吃老本,反应迟钝、转轨缓慢。上世纪80年代中期,该社的库耗、贷款和亏损包袱达到60多万元,濒临关门。从1996年起,寨圪塔供销合作社重新调整了领导班子,全体职工重整旗鼓,开始二次创业。
为了大力转变经营机制,寨圪塔供销合作社请回下岗多年的老职工,又吸纳新的有生力量,根据市场发展情况,在原有的5个门店的基础上增加到13个。在经营方式上采取两种不同的形式:一是对工业、百货、饮食服务类门店实行利润包干、经营承包制;二是对农业生产资料和农副产品收购实行集体经营。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抓大放小、举重弃轻”。与此同时,全体职工自筹资金15万元修缮了门店及办公室房屋14间、300平方米,新建硬化中药材晒场2000平方米,药材烤炉两座,供销社面貌和形象大为改观。转变机制的效果迅速凸现,当年就实现了扭亏为盈。
转变老机制的同时,该社还积极探索新的发展途径。根据当地山高林密、野生资源丰富的特点,寨圪塔供销合作社吸纳全乡600户群众,集股金10多万元,创建了全县第一个农民专业社——寨圪塔药材专业合作社。合作社采集、种植、服务三管齐下,大抓中药材生产。通过6年的发展,合作社入股社员已发展到817户,占全乡农户总数58%,股金总额增加到27.4万元,每年的药材经销总量已达20万公斤以上,经营总额近50万元。合作社平均每年为药民增收300万元,全乡农民人均从药材产业中获取的纯收入达600万元。
该社还适时调整发展战略,坚持把“新网工程”建设作为工作中的头等大事。目前全乡已初步形成以该社为龙头、以村级农资超市、农资代理员、便民店为终端的农资配送、农副产品购销、日用消费品销售的新型经营服务网络。该社还在全乡设立农资超市和农贸代理员7处、农副产品购销点和农民经纪人10余处、挂牌便民店2处。该社经营的化肥、种子、农药等生产资料市场占有率达到95%以上,充分发挥了新农村物流建设中的“主渠道”作用
干实事 求效益
强化服务促发展
寨圪塔供销合作社坚持“服务是宗旨、服务是生命”的信条,认真做到“收购到村、供应到户、服务到家”。
收购到村。在收购季节把农副产品收购网点延伸到每一个行政村和自然村,从根本上解决群众“卖难”问题。蚕茧生产过去一直是该乡的传统产业之一,近两年市场疲软,茧农呈现严重“卖难”局面。对此,该社通过职工个人融资方式筹集资金40余万元全方位开展茧农收购业务,今年春秋两季就收购茧农两万余公斤,从根本上杜绝了坑农、害农现象的发生,解决茧农“卖茧难”的尴尬局面。
供应到户。在全乡开展农业生产资料免费送货业务,所有生产资料供应到田间地头,极大地方便了农民群众。十余年间,该社免费为农户送化肥万余吨、种籽150余吨、各种农机具数10万台﹙件﹚、其它农业生产资料百余吨。
服务到家。根据农事季节和农民的实际需要,及时送技术、信息服务到家。十多年来,该社坚持聘请县农业局土肥站专家每年进行一次巡回测土配方施肥,在田间地头为农村培训科技当家人,按照土壤需求为农民科学配送肥料及其它产业生产资料。山交村原有一家简陋“端午茶”加工农户,该社了解到其生产和销售困难后,主动请专家为其悉心指导,促其由弱到强、由小到大不断发展。如今该产品已取得著名商标和绿色认证,成功地进入市场。每当谈起这点,“端午茶”产品开发老板路红东就会情不自禁地说,这全是供销合作社的功劳。
保传统 不忘本
艰苦奋斗谋发展
寨圪塔供销合作社所处的寨圪塔乡,地处太行山腹地,是临汾市东部最边远的一个山区乡。在春耕期间,侯寨村30余户农民因上年玉米积压卖不出去,购不回化肥,该社及时为其排忧解难,一次赊销化肥和种子700余吨;在蚕茧收购加工季节,从手工造茧到烤茧,全部要由社员们自己完成,而最要紧的烤茧环节更要社员们在40度的高温烤炉旁连续守候观察好几天……如此情形不胜枚举。
正是通过这样坚持不懈的努力,寨圪塔供销合作社重塑了形象、占领了市场、壮大了实力。不仅让农民群众在生产生活中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供销合作社的效率和效益,更体会到供销合作社的价值和作用,而且也使供销合作社本身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