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日,我带着一位公司营运专员巡店。刚一进店,门店就反映:我这个方便面已经退了3次了,都快过期了,为什么每次都以不符合退货标准的理由被拒退?我一看商品的保质期,只剩下一个月就到期了。
我于是问门店该商品最近一次是什么时候退的,回答说就是上周。我再问:“按照我们的退货要求,上周退还符合退货标准吗?”门店理直气壮:“怎么不符合,这个商品早就不足60%的保质期了!”我再问:“你知道公司的退货标准是什么吗?”回答说:带“#”号的商品不足60%保质期可退。表面来看,这都符合规定。
于是,我看了下门店店号,这是一家营业时间有一年多的门店。我问了最后一个问题:“你们店开业以来,都是按这个标准去退货的吗?”门店说是的。我没有再说什么,随后问那位营运专员知不知道退货标准,他准确无误地把退货标准说了出来:带“#”号的商品高于60%的保质期可退。
这就是问题所在,为什么同样一件事情,在营运专员和门店管理人员的理解中会是两个完全相反的意思呢?我想,出现这种情况的门店绝对不止这一家。我也认为:每一位营运专员都是非常清楚公司退货标准的,而且他们也是毫无保留地传达给门店的。但是到了门店,为什么却变味了呢?这就是沟通上出了问题。
上述案例,也给我们的管理者提了个醒,对于同一项制度,除了在表述上要严谨之外,公司各个部门之间对其理解也应该有一个统一的认识,这就需要各部门之间要充分地进行沟通协调。
可能有的管理者觉得沟通不就是与人打交道吗?门店员工不是每天都在进行吗?其实并没有那么简单。要使得一项公司政策能够达到上下认识统一,执行一致,达到预期的效果,必须有一定的沟通技巧和方法。
沟通是双向的、互动的过程,而不是单一的传达。也许公司高层并不太在意这些,认为只要传达了,各部门肯定就理解接受了,并能与公司要表达的意思一致。殊不知,在很多时候,由于沟通不到位,对方理解成了与你所要表达的意思相反了,或就是故意引发一些扯皮现象,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因此,在沟通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对方的反馈,判断对方是否真的清楚你要表达的意思,并及时调整沟通的方式和方法,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我们想要的效果。 (吴传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