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近年来,供销合作社系统积极推进“农超对接”、产销对接、供需衔接等工作,采取多种方式促进农产品流通,在助农增收、稳定市场供应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积极成效。
记者从供销总社经济发展与改革部了解到,全国各地供销合作社充分依托当地特色和优势,不断创新产销对接流通模式,探索出了七大模式(详见本报A4版报道),效果显著。这七大模式包括:
农产品批发市场集散模式,是以具有商品集散、价格生成、信息发布、标准化建设等功能的新型农产品批发市场为核心,上连农产品生产基地、专业合作社和农产品经纪人等供应商,下接农贸市场、连锁超市、社区直销店,以及机关、学校、饭店等消费大户的产销对接模式。
连锁超市直采模式,由连锁超市与产业基础好、产品规模大、品牌质量优、农户成员多的农产品专业合作社开展对接,建立直接供应超市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发展稳定的购销关系。
平价商店公益保障模式,是政府委托供销合作社、专业合作社联社等在城市农副产品消费量较大且自给能力相对薄弱的地区建设平价商店,对接生产基地和专业合作社,享有政府优惠扶持政策的产销对接模式。
农产品加工企业链接模式,是以加工配送能力强、经济效益好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为纽带,建立起直接面向市场消费大户,联系生产基地和合作社的产销对接模式。
展示展销中心品牌连锁模式,是由供销合作社在中心城市和县域建设农产品展示展销中心,以采购和销售专业合作社自有品牌的特色农产品为主,搭建起优质农产品连锁营销网络的产销对接模式。
合作经济联合组织主导模式,是以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联合会、专业合作社联社为主导,搭建农产品产销衔接桥梁,培育农产品品牌,发展农产品龙头企业的产销对接模式。
电子商务营销模式,通过BtoB、BtoC的电子交易方式,销售来自生产基地、专业合作社的农产品,构建“网上交易、网下配送”的产销对接模式。
为鼓励和扶持各地供销合作社不断探索完善产销对接等农业产业化经营新模式,2012年农业综合开发供销总社新型合作示范项目今年首次在部分省份开展了农副产品“产销对接项目”试点。此举旨在依托供销合作社系统资源,促进形成适合中国国情的农副产品产销对接模式。
(欣 闻)